《竹蛇與苦行者(《佛本生故事選·竹蛇本生》)》原文與賞析
偈頌:“剛愎自用者,不聽善意勸。猶如竹蛇爹,命亡旦夕間。”
典故
一條小蛇按照自己的習性出來爬游,爬到一位苦行者的凈修屋里。這位苦行者對小蛇產生了喜歡之情,將它收養在一個竹籠里。由于這條蛇居住在竹籠里,人們便稱它為“竹蛇”,而這個苦行者待蛇如子,人們也就稱他為“竹蛇爹”。
菩薩聽說有個苦行者養了一條蛇,就將那個苦行者招來,問道:“你真的養了一條蛇嗎?”苦行者答道:“是的。”菩薩說:“決不可與蛇親近,不要再養了。”苦行者卻說:“這條蛇對我非常重要,沒有它,我就活不下去。”菩薩說:“可是,你留著它,你最終會喪命的。”苦行者沒有聽從菩薩的勸告,他舍不得扔掉這條蛇。
幾天后,所有的苦行者都去采集果子。他們到達一個地方,見那里的果子長得特別茂盛,就在那里住了兩三天。“竹蛇爹”也跟他們一起去了。臨走時,他把“竹蛇”放在竹籠里,關好了竹籠門。這樣過了幾天后,他與大家一起回來了,心想:“我要給竹蛇喂點食了。”他打開竹籠,伸進手去,說:“出來,我的孩子,你肯定餓了。”這條蛇因為兩三天沒有食吃,怒不可遏,一口咬住伸進來的手,苦行者倒在竹籠旁邊,頓時喪生。這條蛇逃進了樹林。
看見這情景,苦行者們就去報告菩薩,菩薩吩咐將那個苦行者的尸體火化以后,坐在苦行者們中間念了以上那首偈頌。
感悟
忠言逆耳利于行。不聽別人善意的勸告,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的人,最終不會有好下場。聽取好心人的勸告,雖然話語可能讓自己不愉快,違背自己一時的意愿,但是從長遠來看,是會對自己有益的。項羽剛愎自用,屢次不聽亞父范增的忠言勸告,結果落得自刎于烏江的下場。人難免有自以為是的時候,而且當人正在一意孤行的時候,自己是無法認識到這一點的,從而也無法終止錯誤,可謂“當局者迷”。既然我們無法看清自己是否處于偏執狀態,那就應該提醒自己多聽他人善意的勸告。這個故事也令人想到,對待邪惡之物,不能濫施同情和仁愛,否則就會遭受禍殃。“竹蛇爹”和我們熟知的“東郭先生”的失誤有相同之處:用錯了同情心。他們忘記了狼和蛇有時候是要害人的。不問青紅皂白就行善,是一種無原則的舉動,是不值得提倡和效法的。
上一篇:《章校長六十二歲初度壽頌并序》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織餘瑣述序》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