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學·劉因·白溝》原文、賞析、鑒賞
寶符藏山自可攻,兒孫誰是出群雄。〔2〕幽燕不照中天月,豐沛空歌海內風。〔3〕趙普元無四方志〔4〕,澶淵堪笑百年功〔5〕。白溝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6〕
〔1〕本詩見四部叢刊本《靜修先生文集》卷十。白溝,河名,即巨馬河。宋遼曾以此為界,故又稱界河。該詩指出宋太祖曾圖謀收取幽燕,但兒孫無能,一味妥協退讓,終于埋下宋室南渡的禍根,表現出作者痛定思痛的故國情思。劉因(公元1249~1293),字夢吉,號靜修,容城(今河北徐水)人。元世祖至元十九年被征召入朝,授承德郎右贊善大夫。不久即辭官回家。至元二十八年又召為集賢學士,辭而不就,有“不召之臣”之稱。其詩作較多反映遺民思想,隱晦曲折,感情真摯,風格雄渾,是元代成就較高的詩人,著有《靜修集》。
〔2〕“寶符”二句:寶符指所謂代表天命的符節?!妒酚洝ぺw世家》載:“(趙)簡子乃告諸子曰:‘吾藏寶符于常山,先得者賞。’諸子馳之常山上,求無所得。毋恤還,曰:‘已得符矣。’簡子曰:‘奏之?!阈粼唬骸畯某I缴吓R代,代可取也?!喿佑谑侵阈艄t,乃廢太子伯魯,而以毋恤為太子?!边@句借指宋太祖曾圖謀收取幽燕,可是他的兒孫竟無有承此大志者。
〔3〕“幽燕”二句:幽燕指河北、山西的北部一帶。五代石敬瑭得契丹扶植,建立后晉,割讓燕云十六州給契丹。后漢、后周及宋均未能收復。中天明月不照幽燕,喻宋王朝無力收復幽燕之地。豐沛,指豐邑、沛縣,均在今江蘇省。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后,曾回沛縣宴請父老,唱《大風歌》?!按箫L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二句以劉邦唱起《大風歌》,感嘆難以得到“猛士”守邊防,來比喻宋朝邊境的空虛,諷刺宋真宗置幽燕于不顧,茍且偷安的態度。
〔4〕趙普:宋朝開國元勛,為宋太祖和宋太宗兩朝宰相,曾諫阻太祖收復幽燕。元,本,后作“原”。
〔5〕澶淵:古湖泊名,在今河南濮陽縣。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蕭太后、圣宗率軍南下。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因宰相寇準堅持抵抗,勉強至澶州督戰,取得小勝后與遼訂立和約,由宋每年送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史稱“澶淵之盟”。該盟維持了百余年。
〔6〕“白溝”二句,言宋南渡后,江淮就成了宋金的國界,但把罪責歸于宋徽宗恐怕是不公平的。宣和,徽宗的年號。
劉因的這首詩頗為人稱道。歷來論者習慣于把北宋滅亡的責任歸罪于宋徽宗,而劉因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待問題,指出了宋亡的必然。通過詠史,詩人抒發了他內心深處對宋王朝的懷念。全詩立論高遠,富于雄辯,說服力感染力兼而有之,是承宋人詩主理趣的佳作。
上一篇:《三國六朝文學·謝靈運·登池上樓》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唐五代文學·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