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學·《論語》·季氏將伐顓臾》原文、賞析、鑒賞
季氏將伐顓臾〔2〕。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3〕。”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4〕? 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5〕,且在邦域之中矣〔6〕,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7〕。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8〕:‘陳力就列,不能者止〔9〕。’危而不持〔10〕,顛而不扶〔11〕,則將焉用彼相矣〔12〕! 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13〕,龜玉毀于櫝中〔14〕,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15〕,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16〕。”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17〕。丘也聞有國有家者〔18〕,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19〕。蓋均無貧,和無寡〔20〕,安無傾〔21〕。夫如是,故遠人不服〔22〕,則修文德以來之〔23〕;既來之,則安之〔24〕。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25〕,而謀動干戈于邦內〔26〕。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27〕。”
〔1〕本文選自《論語·季氏》,標題摘用文章首句。
〔2〕季氏:魯國大夫季孫氏,這里指季康子,名肥。顓臾(zhuan yu):魯國的附庸國,風姓,據傳為伏羲之后。故地在今山東費縣境。
〔3〕有事:指有軍事行動。
〔4〕“無乃”句:意思是,恐怕要責怪你吧!是,表示賓語前置的虛詞。過,責
備。
〔5〕東蒙主:東蒙山的主祭者。東蒙即蒙山,在今山東蒙陰、費縣境。
〔6〕在邦域之中:在魯國的封域之內,指其為魯國附庸。邦,國。域,界。
〔7〕夫子:指季康子。
〔8〕周任:古代一位有名的史官。
〔9〕“陳力”二句:衡量自己的能力而就任一定職位,不能勝任就退出。陳,陳列,有衡量之意。止,停止,指辭去職位。
〔10〕危:傾倒。
〔11〕顛:跌墜。
〔12〕相:指瞽者之相,即輔助盲人的人。孔子這里是用比喻的說法。
〔13〕虎兕(si):指野獸。兕,獨角犀牛。柙(xia):關野獸的木籠。
〔14〕龜玉:指占卜用的龜甲和祭祀使用的玉圭。櫝(du):匣子。
〔15〕固:指城郭堅固而兵甲堅利。費(bi):季孫氏的采邑,在今山東費縣。
〔16〕為:成為。憂:患。
〔17〕“君子疾夫”二句:君子痛恨那些不明說自己有貪欲,而一定要尋找一些托辭的人。疾,痛恨。舍:放棄。這里指避而不談。辭,托辭,借口。
〔18〕有國有家者:指諸侯國君主和卿大夫,諸侯有國,大夫有家。
〔19〕“不患”兩句:據俞樾說,此處有誤,應作“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貧,指財物匱乏。寡,指民眾缺少。
〔20〕和:團結、和睦。
〔21〕傾:傾危、顛覆。
〔22〕遠人:指封域之外的人。
〔23〕文德:指文教禮樂,即所謂德政。來:使之來,指歸附。
〔24〕安:安居,這里用為使動,意為使之安。
〔25〕“邦分崩”兩句:國家不團結、不統一,而不能維護它。當時魯國公室的權力,被孟孫、叔孫、季孫三氏所把持,魯君有名無實,所以孔子這樣說。守,守護,維護。
〔26〕干戈:指戰爭。干,盾。戈,戟。顓臾是魯國附庸,對其用兵,等于是國內的戰爭。
〔27〕“吾恐”三句:我恐怕季孫氏的憂患,不在于顓臾方面,而是在于魯國內部吧。蕭墻,宮門內的墻屏。鄭玄曰:“蕭之言肅也;墻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玉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蕭墻。”
這是一篇以駁難為主的議論文,雖然仍為語錄體,但風格、體制同一般《論語》的文章稍有不同。本文主要申述孔子反對諸侯國的大夫通過戰爭手段擴大自己勢力的思想。文章層次感很強,論述中運用了古語、成語、比喻,以加強說服力,又以反詰肯定、有意省略等手法,啟發人進一步思考,收到了很好的論辯效果。
上一篇:《明代文學·劉基·賣柑者言》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三國六朝文學·徐幹·室思》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