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張一弓·犯人李銅鐘的故事》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張一弓,1934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開封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一位文學教授,母親是一位高中語文教師,少年時代就受到文學熏陶,對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1950年,他在開封高中讀二年級時,寫了一首敘事詩,獲得全校文藝比賽第一名。后經校長杜孟模介紹,到《河南大眾報》和《河南日報》任記者、編輯30年。后到河南省登封縣工作3年。1956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秋至1960年,因寫短篇小說《母親》受批判而輟筆20年。1980年后重新發表作品。先后發表中、短篇小說多篇。《犯人李銅鐘的故事》、《張鐵匠的羅曼史》、《春妞和她的小戛斯》分別獲第一、二、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有多部被搬上電影銀幕。《黑娃照像》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已出版的中、短篇小說集有《張鐵匠的羅曼史》、《犯人李銅鐘的故事》、《火神》、《流淚的紅蠟燭》等。《流星在尋找失去的軌道》、《伏爾加轎車停在縣委大院里》、《火神》都頗引人矚目。
內容概要 地委書記田振山正坐著吉普車,去一個偏僻的山區小縣,參加一個黨支部書記的平反大會。這位支書離開人世已經19年了,但田振山始終沒有忘記這個人——李銅鐘。這個出生在逃荒路上,10歲就給地主當小長工,土改時的民兵隊長、抗美援朝的志愿兵,復員殘廢軍人、李家寨大隊的“瘸腿支書”李銅鐘,臨死卻變成“勾結靠山店糧站主任煽動不明真相的群眾,搶劫國家糧食倉庫的首犯”。現在歷史又作出了新的判決:李銅鐘無罪。盡管作出平反決定后,還有一些同志憂心忡忡,新上任的地委書記田振山還是決定親自參加這次平反大會。為了讓活著的人們更加聰明起來,為了把人間的事情料理得更好一些,他要到那個闊別19年的小山寨,到那個被野草覆蓋的墳頭上去,為一個戴著鐐銬的鬼魂去掉鐐銬了。
黨支部書記李銅鐘變成搶劫犯李銅鐘是在公元1960年春天。那是個該詛咒的春天,是跟罕見的饑荒一起來到李家寨的。自從立春那天起,李家寨大小490多口人,已經吃了3天清水煮蘿卜。李銅鐘拖著瘸腿,懷著沉重的心情,到公社向“帶頭書記”楊文秀要糧食。楊文秀原是一位文采出眾的小學教師。后來被提拔當了縣委宣傳干事。1958年積極報名下基層工作,當了十里鋪公社的黨委書記。從此,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揣摩上級意圖、并在3天之內拿出符合這種意圖的典型經驗上了。李家寨也沒能逃脫“帶頭書記”帶來的一場災難。去年天旱,加上前年種麥時鋼鐵兵團還在山上沒回來,麥種得晚,夏秋兩季都比不上去年,而他又帶頭提出了“大旱之年三不變”的口號:產量不變,對國家貢獻不變,社員口糧不變,結果兩頭的不變落空了,只是經過“反瞞產”,才實現了中間那個不變。正因為如此,李家寨鬧著嚴重的春荒,李銅鐘不得不跛著腿,一趟接一趟往公社跑著,向“帶頭書記”反映李家寨春荒問題,結果“帶頭書記”一句“回去等著吧”,就把李銅鐘支使回來。李銅鐘回到李家寨,對守在寨門洞里等他歸來的干部們說:“宰牛吧。”結果“花貍虎”首先作了春荒的犧牲品。牛肉過了秤,連雜碎在內,一口人九兩零三錢。為了把牛肉公平合理地裝到社員肚子里,大隊決定分肉到戶。可是,九兩三錢肉不能產生多少卡的熱量,斷糧第7天,李家寨490多口人全都成了浮腫病號,有百十口人已經挺在床上不會動彈了。要是這兩天還沒有糧食,社員們就要餓死了。就在李銅鐘不知怎么辦的時候,公社書記通知他去開會,說口糧有辦法了。李銅鐘趕到公社,“帶頭書記”楊文秀把銅鐘寫給田振山的信拿在手里,說:“你就是不寫這封信,公社也不會不解決,你寫了這封信,照樣還得公社解決嘛。”楊文秀帶著銅鐘參觀公社加工的代食品,就是用玉米皮、紅薯秧、麥秸作成的代食品,他還換個兒地介紹了每一種代食品的原料、特點和優越性。介紹完,還讓劉石頭教李銅鐘制作方法。楊文秀走后,李銅鐘拿出小本兒,準備把代食品的做法認真記下來。劉石頭懊悔地告訴他,這都是假的,劉石頭說反右傾把他反怕了,不得已而為之。李銅鐘不想把這絕望的消息帶回李家寨。社員們已經7天沒吃一粒糧食了,有什么辦法能使他們免于死亡呢,請大家掂上打狗棍自謀生路去?不能,不能,不能。他知道檢查他對人民的忠誠、考驗他的黨性的時候到了。他大步顛拐著,向西山腳下的靠山店糧站走去。糧站的主任朱老慶是他的戰友,在朝鮮戰場上他們結下了生死之交。李銅鐘把自己的來意跟朱老慶講了。朱老慶一聽要借糧庫里的5萬斤糧食,就毫無表情地說:“我不借。”這是國家的糧食,保護它,像保護生命一樣,是我的職責。”李銅鐘說:“……我要的不是糧食,那是黨疼愛人民的心胸,是黨跟咱魚水難分的深情,是黨老老實實、不吹不騙的傳統……”朱老慶終于被銅鐘說通了。李銅鐘寫了一張借條,并在借條上寫上了“違犯國法,一人承擔”。朱老慶在“一”字上添了一道,又在“李銅鐘”的名字底下寫上了一行歪歪扭扭的大字:“靠山店糧站共產黨員朱老慶”。又鄭重地打開印盒,在他名字底下按了一個血紅的指印。李銅鐘感激地望著戰友,咬破食指,把食指按下去。黃昏后,李銅鐘回到李家寨,當他通知各隊準備車輛、磨坊管理員準備開磨的時候,每一座農舍里都點亮了燈。好消息像插了翅膀似的,剎時傳遍全村。社員們并不知道糧食的密秘,整個村寨都沉浸在喜悅的氣氛里。就在李家寨人吃了第一頓飽飯的時候,柳樹拐村的支書劉石頭正帶領全村人外出討飯。李銅鐘從劉石頭的嘴得知,不光是柳樹拐、椿樹坪、竹園也有一二百口逃荒的。光十里鋪公社就有幾千口人去臥龍坡扒車。李銅鐘心里亂了。他在想,李家寨的人不挨餓了,可還有多少柳樹拐、椿樹坪啊。李銅鐘決定在李家寨西門外支起三口大鍋,鍋里煮著稠玉米糝,勺子攪不動,筷子挑得起,一人兩大碗,送走了柳樹拐、椿樹坪、竹竿園的逃荒社員。天黑了,李銅鐘才回到寨子里,會計崔文就失魂落魄地跑過來,往寨門外推著他說:“跑,快跑,公安局來人啦?……”李銅鐘好不容易才從崔文手里掙脫出來,照舊用那顛拐著的大步,朝寨子里走去。當一個冰冷堅硬的物件箍在他手腕上的時候,他對大隊會計說:“記住給雙喜哥說,種子得留夠……”縣委對哄搶糧庫糧食的事件非常重視,根據縣委的指示,縣法院決定當天夜間對哄搶國家糧食倉庫首犯李銅鐘進行第一次審訊。縣委書記親自參加了這次審訊。李銅鐘被帶到審訊室,他認出自己該去的位置,就吃力地走過去,當他準備落座時,他看見了縣委書記田振山,他呼喚著:“田政委,救救農民吧!”接著,“砰通”一聲巨響,他那高大然而瘦削的身軀栽倒在審判席前。當李銅鐘睜開了布滿血絲的眼睛,干裂的嘴唇蠕動著,“政委,快去……臥龍坡車站,……快……快……”像是完成了一件神圣的使命,李銅鐘恬靜地入睡了。臥龍坡到底發生了什么,正在研究“食物化學”的縣、社干部竟無一人知道。田振山快速趕到臥龍坡車站。他看到了準備去逃荒的社員,他發現了搞代食品很有成就的劉石頭,他證實了使他痛心的問題。他向社員們檢討了自己,并請逃荒的社員回到各自的村子。在縣衛生院的危急病房里,李銅鐘安靜地躺著,已經三天了。他不知道,全縣二十幾個糧食倉庫一齊打開了。由于大雪封山而沒有調走的糧食都已經分配到饑寒的山村。但是田振山也被撤了職務,就要到地委接受審查和批判了。臨走前,田振山來到縣衛生院,向李銅鐘告別。當他趕到醫院時,李銅鐘的心臟已停止了跳動。19年的今天,田振山又回到了既親切又陌生的李家寨,親自為一個死去的人摘去鐐銬。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記住這歷史的一課吧!”他在心底呼喊:“戰勝敵人需要付出血的代價,戰勝自己的謬誤也往往需要付出血的代價。活著的人啊,爭取用較少的代價,換取較多的智慧吧!”
作品鑒賞 中篇小說《犯人李銅鐘的故事》是張一弓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引導下,對歷史重新認識和思考的產物,也是他的成名作。作品通過李家寨大隊黨支部書記李銅鐘開倉借糧,成為“搶劫國家糧食倉庫的首犯”這一事件的前前后后,再現了“左”傾錯誤所造成的1960年春荒,和這場春荒給黨和人民帶來的重大災難。成功地塑造了共產黨員李銅鐘這一英雄形象。他不僅僅是戰場上的英雄,而且也是特殊歷史環境所造就的特殊英雄。作品描寫了,他怎樣頂著“浮夸風”,他看不慣“帶頭書記”的虛夸作風,他囑咐李家寨的干部:“李家寨都是種地戶,不是戲班子,咱不要他那花架子、木頭刀。”當李家寨最終也沒能逃出這場劫難時,他拖著一條跛腿一次又一次去公社要糧食。“帶頭書記”怕向縣里要糧食,被戴右傾帽子,李銅鐘沉聲說道:“只要反右傾能反出糧食,反出吃的,這右傾帽子,我戴一萬年。”當李家寨的490多口人面臨著被餓死的局面時,他迫于無奈,只得開倉借糧。他對老戰友、糧站主任朱老慶說:“我要的不是糧食,那是黨疼愛人民的心胸,是黨跟咱魚水難分的深情,是黨老老實實,不吹不騙的傳統。……”他把黨性、黨的傳統、黨和人民的聯系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當縣公安局來抓他時,他竟是“平靜甚至是友好地自投法網了”,“瞇細著的眼縫里,閃動著鎮靜、和善的目光”。他被帶走的最后一句話是告訴大隊會計:“記住給雙喜哥說,種子得留夠……”那么坦然、堅定、勇敢。在審訊李銅鐘時,他的第一句供詞是“田政委,救救農民吧!”第二句供詞也是最后一句:“政委,快去……臥龍坡車站,……,快,快……”他首先想到的還是幾個村子就要外出討飯的村民。至此,作者用他沉痛和飽蘸感情的筆,把作為黨員的李銅鐘和作為犯人的李銅鐘刻畫的生動感人,栩栩如生。揭示了我們時代的悲劇。作品在藝術上,人物刻畫多采用對比手法,靠吹牛、撒謊起家的“帶頭書記”楊文秀;被反右傾反怕了,不得不做違心事的劉石頭;正直、幽默,以吹牛報復吹牛,最后又以吹牛報復了自己大隊的張雙喜;他們各自的性格,都和李銅鐘大公無私、實事求是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也完成了真善美與假惡丑在不同人物性格中的表現。作品中朱老慶的形象,雖著墨不多,也達到了感人的效果。作品在藝術構思上,打破時空順序,設置懸念巧合,安排錯落有致的情節。作品以地委書記田振山要去參加李銅鐘的平反大會開始,追述了“那個發生在19年前的奇異故事”。在敘事過程中,經常轉換時空,現實與歷史、回憶與思考錯綜有致地交織起來,展現了那一幕令人痛心,更引人深思的悲劇,并深刻地揭示出了造成悲劇的歷史原因。作品的語言也獨具一格,敘述語言帶有歐化色和通訊報道的味道,多用長句和倒裝句,使作品洋溢真實、感人、回腸蕩氣的語言魅力。人物語言多用洋溢著河南鄉土氣息的方言土語,也有農民式的樸實、幽默、夸張的語言。該作品曾獲“1977~1980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上一篇:《張一弓·張鐵匠的羅曼史》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張天翼·寶葫蘆的秘密》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