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水經(jīng)》①云:“彭蠡②之口有石鐘山焉③。”酈元④以為下臨⑤深潭,微風鼓⑥浪,水石相⑦搏⑧,聲如洪鐘。是說⑨也,人常⑩疑之。今(11)以鐘磬(12)置水中,雖(13)大風浪不能鳴(14)也,而況(15)石乎!至唐李渤(16)始訪(17)其遺蹤(18),得雙石于潭上,扣(19)而聆(20)之,南聲函胡(21),北音清越(22),桴(23)止響騰(24),余韻(25)徐(26)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27)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28),所在(29)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30),何哉?
元豐七年(31六)月丁丑(32),余自齊安(33)舟行(34)適(35)臨汝(36),而長子邁將赴(37)饒之德興(38)尉(39),送之至湖口(40),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41)焉(42),余固(43)笑而不信也。至莫(44)夜月明,(45)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cè)(46)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47)欲搏(48)人;而山上棲鶻(49),聞人聲亦驚起,磔磔(50)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51)者,或曰此鸛鶴(52)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53),噌吰(54)如鐘鼓(55)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56)山下皆石穴罅(57),不知其淺深(58),微波入焉(59),涵淡(60)澎湃(61)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62)口,有大石當中流(63),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64)吞吐,有窾坎(65)鏜鞳(66)之聲,與向(67)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68)焉(69)。因笑謂邁曰:“汝識(69)之乎?噌吰者,周景王(71)之無射(72)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73)之歌鐘(74)也。古之人不余欺(75)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77)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77)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78)終(79)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80)能知;而漁工(81)水師(82)雖知而不能言(83)。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84)者乃(85)以斧斤(86)考(87)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88)記之,蓋(89)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 釋]
①《水經(jīng)》:我國古代的一部地理書,記述江河的源流分布情況,相傳為漢朝的桑欽(也有說是晉朝郭璞)所著,今已散佚不存。②彭蠡(lǐ):鄱陽湖的另一個名稱。在江西省北部。③焉:語氣助詞,表示確定的語氣。④酈元:即酈道元。古人為行文方便,在稱呼知名人物時,有時略去一個字。酈道元是北魏范陽 (今河北省涿縣)人,我國古代著名的地理學家。他遍游各地,根據(jù)親身經(jīng)歷,對《水經(jīng)》原文逐條詳加注引,成《水經(jīng)注》。⑤臨:與……相接。⑥鼓:掀起。⑦相:單指一方。⑧搏:拍擊。⑨是說:這種說法。是,這。⑩常:同“嘗”,曾經(jīng)。(11)今:如果。(12)鐘磬(qìng):復詞偏義,單指鐘。磬,古代打擊樂器,多用石或玉制成。(13)雖:即使。(14)鳴:使……發(fā)出聲音。“鳴”后的省略代詞“之”。(15)而況:何況。(16)李渤:唐朝洛陽人,曾作過江州(現(xiàn)九江市)刺史,寫了一篇《辨石鐘山記》。(17)訪:探訪。(18)遺蹤:遺跡,舊址。(19)扣:敲。(20)聆(líng):細聽。(21)南聲函胡:南邊那塊石頭的聲音含胡。函胡,含胡。另一種說法,古人把宮、商、角、徵、羽五音和中、西、東、南、北五方相配。南音即徵聲,北音即羽聲。 (22)北音清越:指北邊那塊石頭的聲音脆響亮。越,高揚。(23)桴(fú):鼓槌。這里用如動詞,指敲擊。(24)騰:起,這里指傳揚。(25)韻:這里指聲音。(26)徐:緩慢。(27)尤:更加。(28)石之鏗(kēng)然有聲者:即“鏗然有聲之石”,定語后置。鏗然,形容敲擊金石發(fā)出的聲音。(29)所在:到處。(30)名:命名。(31)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元豐,宋神宗的年號。(32六)月丁丑:陰歷六月初九。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個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個字循環(huán)相配,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33)齊安:今湖北省黃岡縣。(34)舟行:坐船走。舟,名詞作狀語,坐著船。(35)適:到……去。(36)臨汝:今江西省臨川縣境內(nèi)。(37)赴:赴任。(38)饒之德興:饒州德興縣,今江西德興 。(39)尉:縣尉,主管一縣治安的官。(40)湖口:今江西湖口縣。(41)硿硿(kōngkōng):象聲詞,形容斧擊石的聲音。(42)焉:相當于“然”,形容詞或象聲詞詞尾。(43)固:仍然。(44)莫:同“暮”,晚上。(45)獨:特意。(46)側(cè):名詞作狀語,在兩側(cè)。(47)森然:陰森森地。(48)搏:撲,抓。(49)鶻(hú):隼(sǔn)鷹的一種。(50)磔磔(zézé):象聲詞,形容鳥叫的聲音。(51)咳且笑于山谷中:即“于山谷中咳且笑”,狀語后置。(52)鸛(guàn)鶴:水鳥名,似鶴,頸和嘴比鶴長。(53)發(fā)于水上:即“于水上發(fā)”,狀語后置。(54)噌吰(chēnghóng):象聲詞,形容洪亮的鐘聲。(55)鐘鼓,復詞偏義,單指“鐘”。(56)則:原來。(57)罅(xià):裂縫。(58)淺深:復詞偏義,單指“深”。深,形容詞用如名詞,指深度。(59)焉:于之。之,指石洞石縫。(60)涵淡:水波蕩漾。(61)澎湃(péng pài):波沖浪激。(62)港:江河可通船只的支流。(63)中流:河中間。(64)相:這里單指“風水”一方。(65)窾坎(kuǎng kǎn):象聲詞,形容擊物的聲音。(66)鏜鞳(tāng tà):象聲詞,形容鐘鼓的聲音。(67)向;剛才。(68)樂作:奏樂。(69)焉;相當于“然”的樣子。(70)識(zhì):同“志”,記住的意思。(71)周景王:周朝國君。(72)無射;鐘名,鑄成于周景王二十四年(前521年)。(73)魏莊子:名絳,謚號莊子,春秋時期晉國大夫。(74)歌鐘,即古代的編鐘。魯襄公十一年(前561年),鄭人以歌鐘和其他樂器獻給晉侯,晉侯分了一半賜給大夫魏絳。(75)不余欺:就是“不欺余”。在否定句中,人稱代詞作賓語要放在動詞前。(76)臆斷:主觀猜測。(77)殆:大概。(78)士大夫:指做官的人。(79)終:始終,一直。(80)莫:沒有可能,沒有辦法。(81)漁工:漁人。(82)水師:船工。(83)言:立言,指用文字表述、記載。(84)陋:見識短淺。(85)乃:竟然。(86)斧斤:都是斧頭一類的工具。刃縱的叫“斧”,刃橫的叫“斤”。(87)考:扣,敲。(88)是以:即“以是”。是,此。以,因。(89)蓋:表肯定論斷的句首語氣詞,有“乃(是)”,“原來(是)”的意思。
[譯 文]
《水經(jīng)》上記載:“鄱陽湖的出口處有座石鐘山。”酈道元認為山下與深潭相接,微風掀起波浪,湖水拍擊石岸,(發(fā)出的)聲音好像大鐘(鳴響)。這個說法,人們曾經(jīng)有所懷疑。如果把鐘放在水里,即使有大風大浪,(也)不能發(fā)出聲音,更何況是石頭呢!直到唐朝李渤才探尋它的遺跡,(他)在潭邊找到兩塊石頭,敲擊石頭后仔細聽聲音,南邊(那塊石頭)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那塊石頭)的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揚,余音慢慢地才消失。他自以為找到了石鐘山命名的由來了。然而這種說法,我更加懷疑它。能發(fā)出鏗鏗聲音的石頭,到處都是呀,而唯獨這座山用鐘來命名,(這是)為什么呢?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那一天,我從齊安乘船到臨汝去,同時大兒子蘇邁將要赴任去做饒州的德興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有機會觀察那名叫石鐘的山。廟里的和尚叫小和尚拿著斧頭,在亂石中間選擇其中一兩塊敲(給我聽),(果然)發(fā)出硿硿聲,我仍然只是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特意和(兒子)蘇邁坐著小船,來到陡峭的絕壁下面。巨大的山崖在兩旁直立,高達千尺,像兇猛的野獸古怪的惡鬼,陰森森地(好像)要撲過來抓人;而山上宿巢的老鷹,聽到人的聲音受驚飛起,在云層里磔磔地叫著;又有像是老年人在山谷中又咳又笑的,有人說這是鸛鶴的聲音。我正心驚肉跳,想要回去,忽然有一種很大的聲音從水上發(fā)出,噌吰,噌吰,像鐘似的敲個不停。船上的人非常驚恐。(我)慢慢地察看(發(fā)出聲音的地方),原來山下都是石窟和裂縫,不知道它的深度,微小的波浪涌到洞隙里,蕩漾沖擊,就發(fā)出這種聲音。船轉(zhuǎn)到兩山中間,將要進入支流的入口處,有一塊大石頭擋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把人,中間是空的而且有許多小窟窿,它們吞進吐出江風湖水,就發(fā)出窾坎鏜鞳的聲音,和剛才聽到的噌吰聲相應和。好像樂曲在演奏—樣。(我)于是笑著對蘇邁說:“你記得古籍的記載嗎?“噌吰”的聲音,(是)周景王的無射鐘的聲音;“窾坎鏜鞳”的聲音。(是)魏莊子的編鐘的聲音。古代的人沒有欺騙我們啊!”
對于任何事情不是親眼看見,親耳聽到,就主觀猜測判斷它的有還是沒有,行嗎?酈道元所見到聽到的,大概和我相同,但記載得不詳細;士大夫們一直不愿意乘小船在夜里停泊在陡峭的石壁下面(去考察),所以沒人能了解(真實情況);而漁人、船工即使知道,卻不能記載下來。這(就是石鐘山得名的由來)在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的緣故。而淺薄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擊(石頭的辦法)去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了解了它的真相。我因此記下這件事,是為了嘆惜酈道元(記事)簡略和譏笑李渤的(見識)淺薄。
[鑒 賞]
本文以記游為題,內(nèi)容也以描寫山水為主,但此游的旨趣卻在對石鐘山命名由來的考證,并以此為切入點,闡發(fā)凡事須目見耳聞,不可臆斷的哲理。
全文思路圍繞石鐘山命名之謎逐層展開:第一段,圍繞石鐘山命名引出兩樁疑案,是為設疑。第二段記敘探明真相的過程,是為破疑。第三段分析石鐘疑案形成的原因,是為析疑。一個“疑”字貫穿全篇,是全篇文眼。不論記敘、描寫,還是議論、抒情全都圍繞它著墨,所以文章寫得很集中,結(jié)構(gòu)顯得很緊湊。
文章用字講究分寸,極為準確傳神。如對酈道元的說法,只說“人常疑之”,因為“酈元所見,殆與余同”,只不過“言之不詳”,故作者為其“簡”而嘆惜。對李渤的說法,卻說“余尤疑之”,由“人”而“余”,由“疑”而“尤疑”,這是因為李渤“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以斧擊石便“自以為得之矣”,故作者因其“陋”而譏笑。
有針對性的描寫,是這篇文字的一大特點。為了強調(diào)要做到目見耳聞,就要敢冒風險,就要有勇氣“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為此,作者著力地描寫夜泊絕壁的恐怖氣氛:側(cè)立的大石如猛獸奇鬼的怪影,各種令人心動欲還的怪聲,不要說是蘇軾,就連當?shù)亟?jīng)驗豐富的舟人都為此“大恐”。短短幾十字就營造出使人心驚膽戰(zhàn)的效果,為說明探求真理不可畏難的道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據(jù)。
上一篇:《登泰山記》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祭十二郎文》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