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的解釋|束的意思|“束”字的基本解釋
“束”是個會意字。甲骨文“束”字外部的圈是繩索之類的東西,中間有一根樹木,是用繩索捆綁木柴的意思。金文字形有所變化,把多圈變為圓圈,還是捆綁木柴之意。小篆是繩圈在內,而“木”在外,不過“木”只剩下了一個。楷書是在“木”字的中間加一個扁的“口”字,仍然還是束木之意。
有一個成語叫“束之高閣”,它的來歷是這樣的:東晉時的庾翼,曾任荊州刺史,代庾亮鎮守武昌,在抵御北方侵略者等戰事中,有過重要的貢獻。當時一些徒有虛名、華而不實的書生,只會夸夸其談,庾翼非常討厭他們,常常對人說:“此輩宜束之高閣,俟天下太平,然后議其任耳。”意思是這種人應當束之高閣,等天下太平了,再來考慮怎樣使用他們吧。“束之高閣”意思是把東西捆起來,放在高高的架子上。后用來比喻棄置一邊,不去管它,也不去用它。這里的“束”用的是本義“捆綁”。
有一個詞叫“束手”,意思是捆住了雙手,常用來表示停止抵抗或沒有辦法。由“束手”組成的成語很多,如“束手待斃”是捆住手等死,比喻遇到危難時不積極想辦法解決,卻坐等敗亡。“束手就擒”是捆起手來任人捉拿,形容無力反抗,甘被俘獲。“束手束腳”是捆住手腳,形容膽子小,顧慮多。“束手無策”是捆住雙手,無計可施,形容遇到問題沒有解決的辦法。這里的“束”用的都是它的本義。
為拿取方便,許多東西常捆在一起使用,如“束竹”是捆成束的竹子,“束矢”是捆成束的箭;“束蒿”是捆成束的蒿草;“束薪”是捆扎成束的柴木;“束帛”“束錦”是捆成束的帛、錦,通常為五匹,是古代用作聘問、饋贈的禮物;“束脩”是捆成束的干肉,通常為十條,是古代用作饋贈的一般性禮物,多用作送給教師的酬金,后也用“束脩”作為教師報酬的代稱。古代男孩成童時要將頭發扎成一個發髻,叫“束發”,后也用“束發”代稱成童,但成童的說法不一致,有說八九歲的,也有說十五歲的。
有一個典故叫“束缊”,說的是鄉里有一個女子,有一天晚上家里丟了肉,她婆婆以為是她偷拿的,非常生氣,清早起來將她趕了出去,這女子早晨離去時,向她要好的一個鄰居老婦告別,并說明了離去的緣由。老婦說:“你慢慢走,我讓你婆婆追你去。”老婦把亂麻捆扎成一個引火用的火把,拿著它向鄰家婆婆討火種,說:昨天晚上,狗得了一塊肉,在那兒爭搶相斗,我來討點火回去燒肉。婆婆一聽,趕緊叫人將她的媳婦追回來。亂麻捆扎的引火物叫“束缊”,鄰居老婦借求火種來為那女子排解糾紛,后就用“束缊”做為說情、推薦的典故。
“束”又引申指“聚集成條狀的東西”,如光束、花束、電子束等。由捆綁的意思又引申出“管束、控制、限制”等意思,如“約束、管束、束縛、拘束、無拘無束”等。因“束”字的字形是捆綁幾根樹木或一根樹木,含有“數量”的意思,因此又引申作量詞,用來指捆起來的東西,如一束稻草、幾束鮮花、一束箭等。
值得注意的是:“束”字中間的“口”是由捆樹木的繩子演變來的,雖然由圓圈變成了方口,但用意是一致的。如果“口”不封口,就成了另一個字“朿”,從“朿”的字往往與帶尖的東西有關,如“刺刀”的“刺”,“荊棘”的“棘”,“棗樹”的“棗”。
上一篇:朱的解釋|朱的意思|“朱”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枕的解釋|枕的意思|“枕”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