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的解釋|戎的意思|“戎”字的基本解釋
當兩個國家或兩個集團要打仗的時候,我們就說他們要“兵戎相見”了。這里的“戎”和“兵”一樣,都是古代兵器的總稱。
《說文解字》中的小篆,從戈,從甲。“戈”,是古代一種長柄帶尖頭的兵器。“甲”,指鎧甲。過去,人們都沿用《說文解字》的這個解釋。可是近年來,有的專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指出,在比小篆更早的西周金文當中,“戎”寫作,這左下角的符號(
)不是“甲”,而是一貫的“貫”上面的部分。“毌”(
)像盾牌的形狀,是防衛的武器。這個字形,有“戈”有“毌”,“戈”用來進攻,毌“用來防御,合起來,兩部分恰好表示了兵器的總稱,所以這種說法似更為合理。
周代有“五戎”的說法,所謂“五戎”就是五種主要的兵器:弓矢、殳(shū)、矛、戈、戟。到了秋末,農忙已過,戰事也不緊張的時候,天子就讓軍隊一邊打獵,一邊學習使用這五種兵器。《禮記·月令》中就記載說:“天子乃教于田獵,以習五戎。”
“戎”又可以指兵車,所以周代兵車又叫“戎車”,駕兵車的馬叫“戎馬”。國君出征或打獵的時候,有陪乘官坐在國君的右面,擔任保衛工作,這個陪乘官就叫“戎右”。后來,凡是和軍隊、戰爭有關系的事物,前邊都加上個“戎”字,比如戎衣、戎服、戎裝、戎馬等。這里的戎馬指軍馬,借指從軍、作戰。
古代在我國的西部和北部有很多部族都用“戎”來稱呼,據記載,商周時期有鬼戎、西戎等等。也有人認為,古代的少數民族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稱呼。比如殷商時期有鬼方、昆夷、獯鬻(xūn yù),到了西周叫獫狁(xiǎn yǔn),春秋以后才叫“戎”,如犬戎、驪戎、伊洛之戎等等。這些部族為什么叫“戎”呢?據說是因為他們大多數都過著游牧生活,體格健壯,勇猛好斗,相互之間經常兵戎相見,所以稱為“戎”。
再晚一些時候,人們又用“戎”專指西部的少數民族。諸葛亮入川以后,采取的外交政策就是“西和諸戎,南撫夷越”。意思是與西方的少數民族和好,對南方的少數民族采取安撫政策。另外,古代的西部和西北地區出產的東西,也常常在名稱前邊加個“戎”字,比如西域出產的用鳥獸細毛制成的一種氈子,叫“戎氈”,甘肅一代出產的鹽叫“戎鹽”。
在我國眾多的姓氏中,有一個“戎”姓。戎姓的祖先就是古戎人的一支。這支古戎人部落本姓允,住在瓜州,在今陜西秦嶺北約寶雞至隴縣一帶。春秋時被秦國趕走,他們便歸屬了晉,得到一塊封地,后來這支戎人被稱為“姜戎”。姜戎的族人中有一個人做了晉國的車右大夫,便用姜戎的“戎”作自己的姓,取名“戎津”,這樣,戎姓就產生了。
“戎王子”和“戎王使者”是兩個典故。它們既不是指西戎部族的王子,也不是指使者,而是指的一種草藥。這種草藥叫“獨活”,原產于西北地區。古代雍州隴西一帶(現甘肅東南部)出產的獨活最好,因為這一帶是羌族人居住的地區,所以“獨活”又叫“羌活”。羌族是西戎的一支,所以羌活這種草藥傳入內地的時候,就有了“戎王子”和“戎王使者”的稱呼。不過,這種稱呼在《本草綱目》一類的藥書中并沒有,只有在文學作品中才能見到。比如唐代的大詩人杜甫就寫有“萬里戎王子,何年別月支”的詩句。
上一篇:忘的解釋|忘的意思|“忘”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打的解釋|打的意思|“打”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