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的解釋|彈的意思|“彈”字的基本解釋
“彈”在甲骨文中整個字形是一張弓,弓上有一個小圓圈,像在弓弦上加一顆圓形丸粒的樣子,表示可以發射的彈丸,也可以指發射彈丸用的彈弓。小篆則變成了筆畫繁多的形聲字,左邊的“弓”是形旁,右邊的“單”是聲旁。
《戰國策·趙策四》中有這樣一句話“左挾彈,右攝丸”。意思是說左手夾著彈弓,右手拿著彈丸。彈丸有鐵彈、石彈、泥彈等,后來引申指槍彈、炮彈、炸彈等爆炸物的總稱。因彈丸很小,又可以用來比喻地方很狹小,如“彈丸之地”。
“彈”指彈弓、彈丸時,是個名詞,讀作dàn。
“彈”又可以用作動詞,表示“用彈弓發射彈丸”的意思,這個“彈”變成了動詞,讀作tán。《左傳·宣公二年》說暴君晉靈公不行君道,“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是說他在高臺上用彈弓射人,來觀看被射的人躲避彈丸的情形,以此取樂。
《戰國策·齊策四》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馮諼當了孟嘗君的門客,起初并不受孟嘗君賞識,過了不久,馮諼就靠在柱子上“彈其劍”,唱道:劍啊,我們回去吧,這里吃飯沒有魚。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孟嘗君,孟嘗君讓手下人比照一般門客對待馮諼。過了不久,馮諼又“彈其鋏”,唱道:劍啊,我們回去吧,這里出門沒車坐。孟嘗君知道后,讓手下人比照可以坐車的門客對待馮諼。過了不久,馮諼又“彈其劍鋏”,唱道:劍啊,我們回去吧,這里呆著沒法養家。孟嘗君知道后,又讓人提供他的家用,從此馮諼不再彈他的劍了。后來馮諼替孟嘗君出謀畫策,鞏固了孟嘗君的政治地位。這里的“彈其劍”、“彈其鋏”、“彈其劍鋏”都是一個意思,是說馮諼用手指敲擊他的劍。“用手指敲擊”是由“用彈弓發射彈丸”引申而來的。后世就用“彈鋏”或“彈劍”指處境窘困而又欲有所求。
《漢書·王吉傳》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王吉和貢禹是一對好朋友,他們學識淵博,為人廉潔。由于他們愛好相同,抱負相同,所以關系特別密切。因此,在當時的人們眼中“王陽在位,貢公彈冠”,意思是說,王陽做了官,貢禹知道自己也將受推薦,就會拿出帽子,彈去灰塵,準備走馬上任。后來人們把“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說成“彈冠相慶”,比喻作好做官的準備或指壞人準備上臺做官而互相慶賀,現多用于貶義。
《楚辭·漁父》中有“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是說“剛洗了頭的人在戴帽子以前必定用手指把帽子上的灰塵彈掉,剛洗完澡的人在穿衣服之前必定把衣服上的灰塵抖掉”。“彈冠振衣”就是整潔衣冠的意思,后多用來比喻將要出來做官。“彈冠相慶”和“彈冠振衣”中的“彈”都是用手指敲擊的意思。
中國民間傳統曲藝中有一種“彈詞”,也叫“南詞”,表演大都一至三人,有說有唱。樂器以三弦、琵琶或月琴為主,表演者自彈自唱,曲調、唱腔各自不同,但都用當地方言說唱,流行于蘇州、揚州、長沙、桂林等地,分別稱為蘇州彈詞、揚州彈詞、長沙彈詞、桂林彈詞等。
“用手指敲擊”又引申為“用言語抨擊”、“批評”、“檢舉”。如“彈劾”、“抨彈”是指檢舉、揭發并追究官吏的過失、罪狀。
發射彈丸是利用彈弓上的彈性作用使彈丸射出去,與這一動作相似,“彈”可指物體受力后變形,失去外力后又恢復原狀,如“彈力”、“彈性”、“彈簧”等。
上一篇:弓·矢的解釋|弓·矢的意思|“弓·矢”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忘的解釋|忘的意思|“忘”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