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的解釋|寨的意思|“寨”字的基本解釋
“寨”字大約是南北朝時期才出現的一個字。“寨”的本義是柵欄,在南北朝以前把這個字寫成“柴”字,這是木柴的“柴”字,但是用在柵欄的意義上要讀成zhài。“柴”字由“此”和“木”組成,所以說“此木為柴”。寶蓋頭的“寨”字就是由“柴”字派生出來的。曹操的兒子曹植在《鰕鱔篇》一詩中說:“燕雀戲藩柴,安識鴻鵠游。”意思是說小麻雀只在籬笆跟前跳來跳去,哪里懂得大雁的遠游之樂。“藩柴”就是籬笆。“寨”的意義之所以用“柴”,是因為籬笆是用木柴編成的。為了在讀音上有所區別,就把含有籬笆意義的“柴”讀成了zhài。“寨”這個字古代也叫塞。《莊子》中說:“柴出乎守。”意思是說柵欄的產生是出于防守的需要。晉代郭象解釋說:“柴,塞(sài)也。”古代在出入要道圍起柵欄,以阻塞行人,加以盤查,所以叫塞。邊塞、關塞、寨的意義就是由此而來。寶蓋頭的“寨”字就是取“柴”字之木、棄塞字之土組合到一起而構成的。
古代外出打仗,駐扎時常就地取材,用木棍圍起營地。古代軍事著作《六韜》中說:“山林野居,結虎落柴營。”“虎落”就是籬笆,“柴營”就是營寨。古代把建立營寨稱為“扎寨”、“立寨”,扎是插的意思,將木棍插入土中即成營寨,故曰“扎寨”。木棍要豎立于地面,故曰“立寨”。撤軍時要將木棍拔去,故曰“拔寨”。
軍隊營地要用柵欄圍護,古代村落也需要用柵欄圍護。村落周圍豎起柵欄,相當于城市筑起城墻,可起到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古代社會盜匪猖獗,加之村落之間也常發生械斗,豎起柵欄可起到一定的防護作用,使進攻者難以長驅直入。二是古代社會野獸經常出沒于村落,叼走牲畜,甚至造成人身傷亡,柵欄可起到防止野獸侵入的作用。早期社會村落的自衛功能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在半坡母系氏族村落遺址中可以看到,村落周圍有一道深寬各約五六米的大溝,姜寨一期遺址有一個六千年前的村落,村落的外圍也環繞著一道數百米長的深溝,這都是出于上述兩方面的需要而建的。柵欄可以說是壕溝的演變。壕溝流行于氏族社會時期,當時沒有統一的國家,各氏族村落就是一個獨立王國,防御保安的職責幾乎全由村落來承擔,所以有必要挖出又深又寬的溝來。
福建的一些鄉村至今仍有古代遺留下來的土樓,土樓的設計將民居的防御功能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比如永定縣古竹鄉高北村的“承啟土樓”是一座圓形大型民居,面積五千多平方米,最外層有四層樓,每層有七十二間房,全樓共四百間房,所有房屋都朝內開設門窗,朝外只在二層以上設有瞭望用的小孔,外墻厚度達一米以上。從外形看,整座建筑像一座大型碉堡,易守難攻。看到這種建筑風格,不難想像到在過去的歲月里村民們所經受的爭斗廝殺的苦難以及為保衛生命財產而發揮的聰明才智,由此也就不難理解村落為什么要用柵欄圍護起來。今天全國各地有不少以寨為名的地方,這些地方大都在過去或者是軍事基地,或者是建有防御設施的村落。王維有一首很有名的五絕詩:“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首詩叫《鹿柴(zhài)》,鹿柴就是一個地名,現在一般寫作寶蓋頭的“寨”。“寨”本來指柵欄,后來凡是有防御設施的村落都叫寨。
上一篇:婪的解釋|婪的意思|“婪”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壽的解釋|壽的意思|“壽”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