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本末倒置》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本末倒置:běn mò dǎo zhì
詞源: 《戰國策·齊策》:“不然。茍無歲, 何有民? 茍無民, 何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
詞由: 戰國時, 齊王派使臣出訪趙國。這個使臣來到趙國后, 拜見了趙威后, 呈上了齊王的書信。趙威后接受國書, 還沒拆開, 就向齊使問道:“你們齊國年成好嗎? 百姓好嗎? 國王好嗎?”齊國的使臣聽了,心里很不高興。他對趙威王說:“我是奉敝國國王之命, 特來訪問貴國的?,F在您同我一見面,先問我們年成如何, 百姓怎樣, 而后再問國王, 這豈不是先賤后貴, 貴賤顛倒嗎?”趙威后聽了淡然一笑, 然后嚴肅地說:“你說錯了。如果沒有好年成, 哪里會有百姓的好日子?如果沒有百姓, 哪里會有國王?所以,我才這樣問。難道要我舍本問末、本末倒置嗎?”
詞義: 把樹根和樹梢顛倒過來。本:樹根, 比喻事物的根本; 末: 樹梢、比喻事物的枝節; 置: 放置。比喻主次顛倒。
書證:金·無名氏《綏德州新學記》:“然非知治之審, 則亦未嘗不本末倒置?!鼻ā读趾Q┰肥拢骸霸摵喺吣銋s詳而不簡, 該詳者而你又簡而不詳。本末倒置,批評你還不愿意?亂彈琴!”
上一篇:成語《未雨綢繆》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權宜之計》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