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老馬識途》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老馬識途:lǎo mǎ shí tú
詞源:《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詞由:公元前663年,齊桓公發兵攻打孤竹這個小國,春天開始攻打到冬天才結束戰爭,回來時因為不識道途而迷路了,夜間行軍更分不清東南西北,天亮時發覺軍隊誤入一個地勢險要的山谷。齊桓公急得不知怎么辦才好。隨軍的管仲想了個辦法說:老馬識路的本領可以利用。于是吩咐把幾匹老馬的韁繩放開,讓它們自由行走,軍隊跟在后面,終于走出了山谷。
詞義:老馬認得出路。途:道路。比喻富有經驗的人對情況熟悉,能把事情辦好。亦作“識途老馬”。
書證:宋·毛滂《寄曹使君》:“請同韶濩公勿疑,老馬由來識途久。”清·黃景仁《立秋后二日》:“老馬識途添病骨、窮猿投樹擇深枝。”清·錢謙益《高念祖懷寓堂詩序》:“念祖以余老馬識途,出其引卷,以求一言。”茅盾《子夜》第四章:“你也不用發憂,還有你老子是‘識途老馬’,慢慢地來指撥你罷。”
上一篇:成語《翠被豹舄》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臣心如水》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