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的解釋|驢的意思|“驢”字的基本解釋
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驢,似馬,耳長。從馬,廬聲。”驢本是一種牲畜,長得像馬,只是耳朵比馬長一些。驢字原來寫作驢,后來簡化寫作今天的樣子。
作為一種家畜,驢有很多優越性。由于它性格溫順,婦女和小孩子都可以騎上它作為交通工具;驢特別富有忍耐力,可以用它馱東西、干農活、推碾子拉磨,等等。又因為它的壽命比馬長,一般農家都養得起。在中國,驢主要分布在華北地區。對于驢的通俗的稱呼很多,母驢又叫草驢,公驢又叫叫驢,身體矮小的驢也叫毛驢。除了作為家畜的驢之外,還有野生的品種,叫做野驢,大多生活在沙漠或草原地帶。
唐代作家柳宗元的《黔之驢》是一篇人們很熟悉的寓言作品。故事說的是古代貴州地區原來沒有驢,有一個好事的人用船運去了一條驢,可是驢到了貴州卻沒什么用途,只好把它放到山下。貴州的老虎從來沒見到過驢,剛一見到這個龐然大物,心里很害怕。有一天,驢大叫一聲,把老虎嚇壞了,趕緊跑得遠遠的。過了幾天,老虎漸漸熟悉了驢,于是就上前挑逗,驢很生氣,就用蹄子踢老虎。這一下老虎可就明白了,驢的本事不過如此,于是就毫不客氣地把驢吃掉了。
驢的一聲大叫,居然嚇跑了老虎,可見驢的叫聲是很響亮的。魏晉時期的一些文人有一個很奇怪的嗜好,就是學驢叫。比如著名的詩人王粲,他的名聲不僅僅在建安七子中占據了第一位,而且后人還把它跟曹植相比,把他們二人合稱為曹王。就是這個王粲,他學驢叫也很有名。根據《世說新語·傷逝》篇的記載,王粲死的時候,魏文帝曹丕親臨他的葬禮,并且對同來的人說:“王粲喜歡學驢叫,你們每個人都學一聲驢叫送他上路。”于是參加葬禮的客人每個人都學了一聲驢叫。
這種文人的雅興雖然沒有流傳下來,但是文人與驢卻有著不解之緣。唐宋時代的詩人騎驢的很多,像賈島、孟郊、李賀、陸游都是驢背上的詩人。大詩人杜甫就說他自己“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可見他騎驢的年頭很長了。為什么詩人要和驢聯系在一起呢?劉尊明先生在《詩人與驢》一文中解釋說,第一是交通需要,第二是創作需要。古代的文人要上京趕考,還要四處游歷,結交詩文朋友,而交通又非常不便,騎驢就當然成了最好的選擇。再有,驢的行走速度不快,又比較穩,正適合詩人一邊瀏覽風光一邊構思新作。當然,更主要的原因是他們都比較窮,他們大多是仕途不得意的窮詩人。正像劉尊明先生所說,很難找到那些達官貴人騎驢賦詩的例子。
由驢字構成的詞語不是很多,常見的有驢打滾。這是舊中國高利貸的一種形式,在華北一帶很盛行。貸款人以一個月為期限,利息是四分到五分。如果到期還不上,利息就要翻番,按八分到十分計算,利上加利,越滾越多,就像驢翻身打滾一樣,所以把這種高利貸稱作驢打滾。另外,驢打滾還是一種食品的名稱。是用黃米面夾糖做成的,蒸熟以后,放在黃豆面里滾,滿身都粘上黃豆面,就像驢打滾一樣。
驢皮影又叫皮影戲。因為戲劇中的人物剪影都是用驢皮做的,所以叫驢皮影。俗語有驢唇不對馬嘴,是用來比喻答非所問或事物兩下不相合。
上一篇:馬的解釋|馬的意思|“馬”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一的解釋|一的意思|“一”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