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的解釋|繩的意思|“繩”字的基本解釋
“繩”是一個形聲字,它的左邊是一個“糸”(mì)字,這是它的形旁,它表明,這個字的本義和線、繩之類的東西有關。它的右邊是聲旁,但是這個聲旁不是“黽”(měnɡ),而是半個“蠅”字,也就是說,聲旁被省去了一半,這種省略聲旁的現象叫做“省聲”。
“繩”的本義就是“繩索”。繩索的名稱有很多,根據質量的不同有草繩、麻繩、線繩、鋼絲繩、尼龍繩等等,它的主要用處就是用來捆東西。根據粗細的不同可以分為三種:一般的叫“繩”,比繩粗一些的叫“索”,比索更粗的叫“纜”。
《易經》上說:“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意思是:上古時期沒有文字,人們記事全靠在繩子上打結來幫助記憶,后來圣人發明了文字,人們才用文字代替了結繩的辦法。文字是否是圣人所發明,我們先不去管它。只是這結繩記事,不但在中國,而是在全世界,都是確實存在過的。那么結繩記事又是怎么個記法呢?漢代學者鄭玄在給《周易》作注解的時候說:“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意思是:遇到大事,就在繩子上打個大結,遇到小事,就打個小結。當然,這只是一種幫助記憶的手段,究竟是什么事,從繩結上是看不出來的。
西漢的學者伏生,是研究《尚書》的專家,西漢的《尚書》學者,都是出自他的門下。根據唐朝學者段成式所著的《酉陽雜俎》一書的記載,伏生學習《尚書》的過程相當艱苦。他把自己關在一個陰冷潮濕的石頭屋子里,在腰上纏上一條八十尺長的大繩子。每讀一遍《尚書》,就在繩子上打一個結,做下一次記錄。不久,這條長繩子上就打滿了結。在西漢時代,文字早已經被普遍使用,伏生這個大學者當然不會是不識字,可是他仍然采用結繩的辦法記事,可見對于一些簡單的記數一類的事,結繩還是比刻寫文字方便的。
在古書中,我們經常會看到“繩墨”的說法。“繩墨”通俗的叫法就是“墨斗”。這是木匠用來打直線的工具。具體地說就是從墨斗中拉出一根沾滿墨汁的繩,放到木材上,繃緊,提起墨繩一彈,就會在木材上留下一條筆直的黑線。由于墨繩具有規范直線的作用,所以“繩墨”就有了準則和法度的意思。“繩墨”也可以簡稱為“繩”。《荀子·王霸》篇說:“百吏畏法循繩,然后國常不亂。”意思是:全體官吏都畏懼法律遵守規矩,國家的正常秩序就不會混亂。《呂氏春秋·離俗》篇也說:“潔白清廉中繩,愈窮愈榮。”意思是:作為官吏,應該保持潔白清廉,符合規矩,所以就做官的人來說,越窮就越光榮。
由于繩墨具有規范人們行動的法律意義,所以,往大處說它可以約束或制裁人們的不法行為。我們現在常說的“繩之以法”,就是用法律制裁的意思。往小處說,“繩”具有度量、衡量和評價的作用。清代學者何紹基在談到評論詩歌的時候說:我平生喜歡看別人寫的詩,但不喜歡對別人的詩進行評價,因為每個人寫詩的時候都有他個人的獨特感受,“不可以己意繩人也”。也就是說,不能用自己的感受來衡量別人的感受。這里的“繩”就是衡量的意思。由此而構成的復合詞“準繩”也是這個意思,只是“準繩”已經不是動詞,而是名詞,是言論、行動等所依據的原則或標準。
上一篇:絹的解釋|絹的意思|“絹”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編的解釋|編的意思|“編”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