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的解釋|燭的意思|“燭”字的基本解釋
簡體字的燭和繁體字的燭在古代是兩個互不相干的字。在古代,簡體字的燭是干旱熱氣的意思,繁體字的燭才是照明蠟燭的意思。簡化漢字時用筆畫少的燭代替了繁體字的燭,還是指照明的意思。下面所講的燭字都是簡化字的燭。
《說文》中解釋說:“燭,庭燎。”“庭燎”就是庭院中照明用的火把。這是燭的本義。古代常見的燭是用麻秸扎制而成的,但光燃燒麻秸,難以持久,所以麻秸中一般要浸入油脂,這樣就可以延長照明的時間。燭的下部有把柄,以便手持或插放。燭的把柄古代叫做跋。《禮記·曲禮上》講到待客的禮節時說:“燭不見跋。”唐代學者孔穎達這樣解釋說:“古者未有蠟燭,唯呼火炬為燭也。”“燭不見跋”是說火把燃燒完之后,主人在換上新火把的同時要將燃燒完的火把的把柄收藏起來,不要放在客人的面前,以免使客人產生主人倦于待客、希望客人離去的感覺。跋的把柄之義今天的不少學者未能準確把握,有的理解為“火炬、火把”,有的解釋為“火炬或燭燃盡殘余的部分”,都不確切。
蠟燭出現后,“燭跋”也指承放蠟燭的底座,即燭臺。正因為燭有把柄可持,所以典籍中常有持燭的記載。《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中說:“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秉燭游”是說夜晚舉著火把去游玩,反映了及時行樂的思想。“秉燭”后來凝結成了一個詞,意思也就不再是手持火把,而是泛指點燈照明。如《水滸傳》第95回中說“宋江秉燭待旦”,這是說宋江點著燈等待天亮,如果理解為宋江拿著火把等待天明那就錯了。
與“秉燭”同音的還有一個詞叫“炳燭”。這個詞來自春秋時期晉平公的故事。故事說晉平公對樂師師曠說:“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說:“何不炳燭乎?”晉平公說:你身為臣子,怎么能跟國君開玩笑?師曠回答:我哪敢跟國君開玩笑?我聽說“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在這里是點燃火把的意思。這段話的大意是說:晉平公想學點東西,但擔心已經晚了。師曠說“何不炳燭”,這是一語雙關的說法,非常巧妙。“暮”有夜暮之義,又有遲暮之義。晉平公說“恐已暮矣”是遲暮的意思,而師曠說“何不炳燭”是針對夜暮而言的,所以晉平公認為這是在戲弄國君。但當師曠講出了一連串生動而恰當的比喻后,晉平公心悅誠服,不禁贊嘆。后人用“炳燭”比喻老年好學。如清代顧炎武在《與湯圣弘書》中說:“弟以望七衰齡,猶希炳燭。”意思是說他快七十歲了,仍希望努力學習。
蠟燭大約是東漢時期才發明出來的,廣州細崗東漢時期的墓葬中曾出土一盞陶質燭臺,說明當時已經有蠟燭了。晉代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有“蜜燭”一詞,指的是用蜂蠟做成的蠟燭,這是最早提到蠟燭的文獻。“蠟燭”之名最早見于南朝宋代劉義慶著的《世說新語》。其《汰侈篇》中有“石季倫用蠟燭作炊”的記載,表明蠟燭在晉代已流行于富貴人家。至于普通百姓用蠟燭照明,那是唐代才有的事。李商隱的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給蠟燭賦予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光輝形象,深受人們喜愛。
上一篇:煉的解釋|煉的意思|“煉”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煤的解釋|煤的意思|“煤”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