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的解釋|巾的意思|“巾”字的基本解釋
《說文解字》說:“巾,佩巾也。”巾是一個象形字,是佩帶在衣服上的絲巾,既是擦汗或擦東西的實用物品,也是一種裝飾品。字的形象也很像佩巾掛在腰間下垂的樣子。古人的衣服沒有口袋,所以隨身攜帶的物品一般都掛在腰間的帶子上。掛在腰間的刀叫佩刀,掛在腰間的玉叫佩玉,當然,掛在腰間的手巾也就叫佩巾。
漢代學者劉熙在他的《釋名》一書中說:“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意思是說,男子到了二十歲就算成年人了,要舉行加冠的儀式,可是只有士這個階層的人才能戴上冠,也就是正式的帽子。至于老百姓,只能戴巾,而不能戴帽子。這是封建等級制度在服飾上的體現。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老百姓也沒有必要戴帽子,他們最經常的活動就是在田間勞動,而不是像士人那樣出入于社交場合,帶著正式的冠也很不方便。南北朝時期的學者顧野王在他的字書《玉篇》中說:“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頭。”由此可知,老百姓頭上戴的巾,也就是勞動時擦汗的布,一物兩用,非常方便。號稱不和統治者合作的隱士們,為了強調自己的平民身份,也總是不戴冠而戴巾。漢朝末年爆發的農民大起義,無論是將領還是士兵,都一律頭裹黃巾,號稱黃巾軍,也還是在強調平民造反的本質。一直到現在,陜西和山西一帶的農民也仍然是這種裝束,用白毛巾裹在頭上,平時就是帽子,擦汗時就是手巾。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把那些在各條戰線上做出突出貢獻的女性稱作巾幗英雄,那么巾幗又是什么意思呢?《說文解字》上說:“幗,婦人首飾。”也就是古代婦女頭上戴的各種裝飾品。根據《晉書·宣帝紀》的記載,諸葛亮在北伐中和司馬懿對陣,司馬懿知道自己不是諸葛亮的對手,于是就采取了堅守不出的戰略,任憑諸葛亮多次挑戰,就是不出戰。于是諸葛亮就派人到司馬懿的營中,把一套婦女所用的頭巾和首飾送給司馬懿,意思是諷刺司馬懿像女人一樣膽小,不敢出戰。后來,巾幗一詞就成了婦女的代稱。
我們在上文中曾經說過,古人的衣服是沒有口袋的。隨身攜帶的東西不可能都掛在腰帶上。所以就有了巾箱這種東西,里面主要裝頭巾,也可以裝些重要的文件。巾箱很小,其作用類似我們今天所用的手提包。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有一個衡陽王,名叫蕭鈞。他把儒家的五部經典著作手抄在一個小小的本子上,放在巾箱里,為了避免遺忘,隨時隨地拿出來閱讀,于是這本小冊子就被稱為巾箱五經。當時,印刷技術還沒有發明,這還只是手抄本。到了南宋時期,印刷技術已經很發達了。為了方便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們,使他們隨時隨地都可以閱讀復習,出版商就專門印刷這種開本很小的小書,命名為巾箱本。因為這種版本的書很小,不但可以放在巾箱里,也可以藏在袖子里,所以這種小書又有了一個別名,叫袖珍本,也就是可以在袖子里珍藏的意思。
在戲曲舞臺上,巾作為頭巾的意義又有了新的擴展,已經不是既可以擦汗又可以包頭的布了,而是家常所戴的帽子的通稱了。舞臺上的巾種類很多,比較常見的有員外巾、相巾、文生巾、方巾等。
上一篇:尉的解釋|尉的意思|“尉”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庖的解釋|庖的意思|“庖”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