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的解釋|剃的意思|“剃”字的基本解釋
“剃”字是后起的字,最早見《玉篇》:“剃,鬀(tì)也。除發也。”剃的本義是剃頭,把頭發剃掉。但中國的古人無論男女都留長發。因為古人認為頭發是父母所生,一定要保護好,否則就是不孝。由于留長發,所以特別注重洗發。洗發古人叫“沐”,相傳周公“一沐三握發”,雖是形容勤政,也說明洗發需要較長時間。古代官員洗發是要放假的,古人叫“休沐”。唐代十日一“休沐”,叫做“旬休”,和我們今天的星期天差不多。在古代,給成年人剃掉頭發叫髡(kūn),給小孩兒剃掉頭發叫鬀(tì),連全身的毛發剃完叫(tì)。髡在古代還是一種刑罰,就是將犯人的頭發剃光,這在當時是對人格的侮辱。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其次就是剃光頭發,或者戴上腳鐐手銬受侮辱。”把剃光頭發和戴上腳鐐手銬兩者看作同等的受侮辱,足見古人對保護頭發的重視程度。但也有自己剃光頭發,來表示憤世嫉俗的。西漢劉向編輯的《楚辭·涉江》中說“接輿(yù)剃光頭發在光天化日之下裸體行走”,表示對傳統的蔑視。“接輿”就是《論語》中叫作楚狂的人。在當時,剃光頭發和裸體行走都表示對傳統的蔑視。
古人以發多為美,貴婦人多數帶假發,古人叫髢(dì),它是把地位低下或犯人的頭發剃下來制作的。據《左傳》記載:衛國君主衛莊公在城上看見己氏的妻子頭發很美,就讓她把一頭秀發剃下來給自己的老婆呂姜做假發,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古代成年人不剃發,但小孩還是要剃發的。它關系著嬰兒的健康。戰國末期思想家韓非在他的著作《韓非子》中說:“嬰兒不剃頭就會肚子痛。”但給嬰兒剃頭,并不是把全部頭發剃光,而是把腦門附近的頭發留下來,而留下的頭發長長了從腦門搭拉下來,古人叫垂髫(tiáo),垂髫是古時兒童的代稱。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有“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的話。“黃發”指高壽的老人,“垂髫”指稚氣的兒童,都是用頭發來指代人的。
在古代還有一類人要把頭剃光,他們是佛教的和尚、尼姑。普通人一旦出家做和尚或尼姑,就要剃光頭發,叫做“剃度”,出家而不剃度的叫做帶發修行。《水滸傳》中的英雄花和尚魯智深和行者武松就是這樣的人物。
在中國,漢族人留長發的歷史一直持續到明朝的滅亡,可以說幾千年一貫制。清兵入關后,連續兩年頒布《剃發令》,在全國推行剃發留辮子的滿族風俗。它觸痛了留發的傳統,傷害了漢人的感情,遭到了頑強的反抗。清朝政府采取了血腥鎮壓的手段,聲言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傳說,當時的剃頭擔子上有個小旗桿,凡是抗拒剃發留辮子的人,便就地斬首把頭懸在旗桿上示眾。太平天國起義時,距清兵入關已有二百余年,漢人留辮子早已成為習俗。起義者倡導去掉辮子留長發,以表示恢復漢民族的舊俗,官方誣蔑為“發匪”,民間稱之為“長毛”。辛亥革命后,政府下令剪掉辮子。當時有些人還痛哭流涕,甚至鬧到尋死尋活,真是有些數典忘祖的味道。
現在,剃發、剃頭的說法已被理發、染發和美容美發所代替,并成為一種比較熱門的社會職業。
上一篇:刀的解釋|刀的意思|“刀”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醫的解釋|醫的意思|“醫”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