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的解釋|趨的意思|“趨”字的基本解釋
“趨”是一個形聲字,許慎的《說文解字》說:“趨,走也。”走在現代漢語中是步行、行走的意思,而在古代漢語中則是跑或快步行走的意思。據《論語·微子篇》記載,楚國有個佯狂的隱士,名叫接輿,有一次他一邊唱著歌一邊從孔子的車駕旁走過,“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想下車跟他聊一聊,可是接輿卻快步離去,沒有能夠說上話。
在古代,“趨”是一種常見的禮儀或禮節,即在一些特定的場合下,卑賤者、下屬、臣子、晚輩、主人等,按照傳統的禮儀,要用“趨”,即快步走的方式向尊貴者、上司、君王、長輩以及賓客表示恭敬。據《論語·鄉黨》篇記載,有一次,孔子應魯君之召去接待外邦的貴賓,他神色莊重,不但拱手彎腰,而且“趨進,翼如也”。意思是快步前行,雙手拱揖,就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這是接待貴賓的禮儀。這種禮儀,甚至打仗的時候,在兩軍對壘的場合下,也要照行不誤。據《左傳》記載,晉、楚兩國軍隊在鄢陵這個地方相遇,準備決戰。晉軍將領遇見對手楚國的國君時,立刻跳下戰車,“免胄而趨風”,即摘下頭盔,快步如風地走上前去向楚君致敬。
作為一種禮儀,“趨”有疾趨和徐趨的區別。疾趨是指大步快步向前走,而徐趨則是小步慢慢向前跑,如《戰國策·觸詟(zhé)說趙太后》中觸詟見趙太后時的“趨”,就是徐趨。
不管是疾趨還是徐趨,臣子見君王都必須行“趨”禮。不過,也有例外。據《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漢朝丞相蕭何就曾受到過“入朝不趨”的特殊待遇。蕭何之所以能享受這種特殊待遇,是因為他身為丞相又是開國第一功臣的緣故。此后,東漢末年的曹操、曹魏末年的司馬師、東晉末年的劉裕、北周末年的楊堅、唐代末年的朱溫等人,也都享有過這種特權。但這只是極個別的情況,而對一般的大臣來說,入朝行“趨”禮,乃是法定的禮儀。這種禮儀,一直到清代仍然保留著。
在古代,“趨”也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種禮節,人們出于傳統習慣,自覺遵行。晚輩從長輩面前走過,不能昂首闊步,只能快步走。《論語·季氏》篇記載了孔鯉兩次“趨而過庭”的故事。孔鯉之所以“趨而過庭”,即快步走過庭院,是因為他的父親孔子正站在庭中。這時父子倆還有一番對話:父親問兒子有沒有學詩、學禮,兒子說還沒有學,父親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意思是說,不好好學習《詩經》,就不懂得很好地運用言語辭令;不學禮儀,就不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后人就用“趨庭”一詞來專指兒女聆聽父親的教導,而用“鯉對”一詞來專指兒子回答父親的詢問。唐代詩人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閣序》中,便用了“他日趨庭,叨陪鯉對”的文句,表明他不日將去看望父親,也要像孔鯉那樣接受父親的教導。
現代漢語中的“趨”是個常用字,由“趨”字組成的詞匯很多,如趨勢、趨向、趨利避害、趨炎附勢、趨之若鶩、亦步亦趨、大勢所趨等,而它的含義,也由原來的快走而引申為奔赴、前往、傾向、跟隨、歸附等義。
上一篇:賦的解釋|賦的意思|“賦”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郡的解釋|郡的意思|“郡”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