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的解釋|賦的意思|“賦”字的基本解釋
賦是個會意兼形聲字。在金文中是上下結構,上邊是武器的武字,下邊是寶貝的貝字。武為聲旁,也兼表意。貝在甲骨文中像打開的兩扇貝殼。上古貝殼曾被用作貨幣,所以形旁為貝的字多與錢財的意義有關。武,甲骨文由止和戈組成。止指人的腳,戈是古代的一種長柄的兵器,會合起來表示用武力征伐。賦最初是指交納的兵甲車馬等軍賦。《漢書·食貨志》上講:“賦供車馬兵甲士徒之役,充實府庫賜予之用。”意思是說,賦用以供給軍需,并充實國庫用來賞賜。賦與稅是有區別的。稅是用以供給各種各樣的祭祀,并用來奉養天子,提供百官的俸祿,以及眾多的雜事費用。
因為武由止組成,止指人的腳,所以武在古代有半步的意思,可用以丈量土地,以此為根據收田稅。所以賦引申指田地稅,如田賦。后來泛稱賦稅,又引申為動詞征稅。《說文解字》解釋說:“賦,斂也。”斂即收斂賦稅。
有聚斂就有分散,往相反的詞義方向引申,就有了分的意義。如《莊子·齊物論》中講了一個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狙指獼猴,狙公指養猴的人,芧指橡樹的果實橡子。這句中的賦就作分給講。這是講有一個養猴的人養了一群猴子,他打算每天早晨喂猴子三升橡子,晚上喂四升,猴子們聽了都發怒了,養猴子的人連忙說早上喂四升晚上喂三升,猴子們聽了都高興起來了。這則寓言勸戒人們看事物要看本質,不要被表面形式所迷惑,后來用以批評反復無常的人。
古代按田賦出兵,所以賦可以指軍隊、士兵。例如,《論語》中孔子評價學生仲由即子路的才能“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意思是,對于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可以讓仲由治理軍隊。
征稅中對于納稅者要給以財物或人力,所以賦引申有授予、給予之義,如賦予。古人認為人的自然資質是上天授予的,所以有天賦、稟賦等。古代賦還可指被推薦作為人才的貢士,意為這樣的人像交納的賦稅一樣作為備用人才。
從文學的角度看,賦是口頭文學的合稱。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說:“不歌而誦謂之賦。”即不用音樂伴奏歌唱,只口頭誦讀就叫做賦,相當于今天的朗誦。后來,賦由最初的一種口頭傳播,演變成一種文體,是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班固在《兩都賦序》中說“賦者,古詩之流”,認為賦是古詩演變而來的。賦的意思是鋪陳,即鋪張陳述,多采用夸張、排比等表現手法。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等。賦又由文體名引申作動詞,指吟誦或創作詩歌,如賦詩一首。
賦還被理解為《詩經》的六種表現方法,即風、雅、頌、賦、比、興之一,是一種直陳其事的表現手法,即對所寫的事物加以鋪陳描述。
另外,賦還可以作頒行講,在這一意義上通敷衍的敷。如《詩經·大雅·蒸民》中有“天子是若,明命使賦”一句。這是說周宣王的大臣仲山甫善于領會天子的旨意,明令官民貫徹執行。句中的賦作頒布實施講。
賦還可以用作姓。
上一篇:賊的解釋|賊的意思|“賊”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趨的解釋|趨的意思|“趨”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