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的解釋|賊的意思|“賊”字的基本解釋
《說文解字》對“賊”字的解釋是:“賊,敗也。從戈,則聲。”從這段解釋中我們知道:“賊”是一個形聲字,它的右邊是一個“戈”字,這是它的形旁,它表明,這個字的本義和武器有關;“賊”字的左邊是一個原則的“則”字,這是它的聲旁,表明它的讀音應該念zé,修訂版的《辭源》和《辭海》注的就是這個音。但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于1985年12月27日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卻根據約定俗成的原則將這個字的讀音審定為zéi,廢棄了zé的讀音。關于這個字的本義“敗”如何理解,清代學者段玉裁給我們作了很好的解釋,他說:“敗”就是毀壞,就是缺損。可知“賊”的本義就是毀壞。
把“毀壞”的意思用在人身上,對人身造成了毀壞,那就是“殺”。《國語》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晉靈公荒淫無道,趙盾多次對他進行規勸,他不但不聽,反而把趙盾看作眼中釘、肉中刺,進而“使碕(chú)麑(ní)賊之”。也就是派麑去刺殺趙盾。
把“毀壞”的意思用在財物方面,給別人“德、財、物”造成缺損,“賊”的意思就是搶劫或偷竊財物。同樣,搶劫或偷竊財物的人也就叫“賊”。
做賊是不光彩的事,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如果有人做賊,其他人也會感到很尷尬。“晏子”是春秋時期的齊國人,有一次,齊王派他出使楚國。楚王得到消息,就向左右的人說:“晏子是齊國最擅長辭令的人,他就要到了,我打算羞辱他一番。楚王按照外交禮節,設宴招待晏子。這時有幾個衛士捆綁著一個人從宴席旁邊經過,楚王故意問道:“被捆綁的是什么人?”衛士們回答:“這是個齊國人,犯了偷盜罪。”楚王轉過身來看看晏子,笑著說:“齊國人擅長作賊,是嗎?”晏子連忙放下酒杯,恭恭敬敬地回答說:“我曾經聽說,橘子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枳(zhì)了。橘子和枳的葉子非常相似,可是果實的味道卻大不相同。為什么會有這種差別呢?就是因為淮南和淮北的水土不同。現在,老百姓生在齊國不作賊,到了貴國就成了賊,是不是貴國的水土使老百姓習慣于做賊呢?”楚王尷尬地笑了笑,自言自語地說:“圣人真是戲弄不得呀,我反倒自討沒趣了。”
“賊”字除了動詞和名詞的用法之外,還可以轉化為形容詞。由動詞“殺”可以轉化成形容詞“殘暴、狠毒”。宋朝人孔平仲在《續世說》一書中對唐朝官員李義府的評價是:這個人外表上溫文爾雅,恭恭敬敬,跟別人說話時一定面帶微笑,可內心卻是“褊(biǎn)忌陰賊”。就是心胸狹窄,好嫉妒,陰險狠毒。
“賊”字由動詞“偷竊”可以引申為形容詞“狡猾”和“不正派”。如:賊心不死,賊眉鼠眼,賊頭賊腦,等等。
“殘暴”、“狠毒”、“狡猾”、“不正派”,這是一切壞人的基本屬性。所以,一切干壞事的人都可以稱之為“賊”。身為工人階級的一員,卻出賣工人階級的利益的人叫做“工賊”;出賣國家利益的人就叫“賣國賊”。在《三國志》中,孫權看到曹操有篡國奪權的野心,就恨恨地罵道:“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這里的“老賊”指的就是曹操。
上一篇:貧的解釋|貧的意思|“貧”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賦的解釋|賦的意思|“賦”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