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的解釋|立的意思|“立”字的基本解釋
立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上面是一個大小的大。大字是一個正面的人形,表示一個人。下面的一橫表示地面,合起來就是一個正面的人站在地上。大的本義就是站立。
古人對于站立的姿勢是非常講究的。一般的站立,頭要正直,兩眼平視前方,不能左顧右盼;兩個肩膀要一般高,不要一高一低;兩條胳膊要自然下垂,兩只手要攏在一起,自然地放在肚子前面;兩腿要站直,不能打彎。在陜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坑內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幾件這種站立姿勢的人物。
有一個典故,說宋代有兩個讀書人,去拜見老師程頤。當時老師正在閉目養神,兩個學生不敢打擾老師,在院中站立。這時,天下起了大雪。等到老師發現這兩個學生,他們已經在雪中站了兩個時辰。后人就用程門立雪的典故表示虛心向老師學習。
不論是王公大臣,還是平民百姓,凡是遇見長輩、上司或貴賓,都要采取另一種站立姿勢,叫做磬折。磬是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一般都由玉或石頭制成,也有用金屬制作的,懸掛在架子上,用小錘敲打。磬的背部的彎折不能小于九十度。所謂磬折就是讓人的身體彎曲到九十度或以上,像磬一樣。這種姿勢表示對別人的尊敬。在《莊子·漁父》篇中講到過一個磬折的故事。有一天,孔子正坐在杏壇上彈琴唱歌,他的弟子們在讀書。忽然有一個打魚的老人駕著船順流而下,這老人胡須和眉毛都白了。他當著孔子弟子的面評價孔子說:“你們的老師距離真正的道還差得遠呢!”學生們把這番話轉告給孔子。孔子一聽,馬上站起來說:“這是一個圣人!”趕緊去追趕老人。追上老人之后,孔子一邊給老人行禮,一邊用磬折的姿勢恭恭敬敬地聽老人的教誨,以至于他的學生子路都有點看不下去了。子路責怪他的老師說:“我還從來沒見過老師您這樣對待人!就是國家的君主見了您也是以平等的禮節相待,現在對待一個打魚的老頭子,您卻‘曲腰磬折’,是不是有點太過分了?”
《論語·為政》篇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我十五歲有志于學習,三十歲在事業上就可以獨立了,四十歲就掌握了各種知識而不會迷惑了,五十歲就會懂得天命。三十而立的立就是事業有成的意思。《左傳》上說:“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立德就是憑借高尚的道德而流芳百世,如堯、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就是這樣的人;立功就是憑借自己的功勞流芳百世,如岳飛、文天祥、諸葛亮就是這樣的人;立言就是憑借自己的言論流芳百世,如孔子、孟子、老子等就是這樣的人。這三樣就是萬代不朽的事業。相聲演員中有一個叫馬三立的,三立就是指這三樣事業。
唐朝有一個節度使名叫韓簡,是個行伍出身的大老粗。他很喜歡和文人談話,卻又聽不太懂,心里很不舒服。于是他就聘請了一個讀書人給他講《論語》,第二天,他就對人說:“我現在才知道古人有多么笨,‘三十而立’,到了三十歲才能站立。古人真是笨到家了。”聽的人沒有一個不笑的。
上一篇:窮的解釋|窮的意思|“窮”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童的解釋|童的意思|“童”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