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嵐
抒情詩。作者梁小斌。發表于《詩刊》1980年第10期。這首詩清新純凈而蘊涵豐富。“雪白的墻”這一意象凝聚了詩人豐富而復雜的感情。有對“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有對被污染的童心的惋惜,有對粗暴地踐踏人權的罪行的控訴,有對昨天因無知而犯下的錯誤的追悔,以及保衛純潔美好事物的決心。復雜的感情寓于特定的意象之中,形成了詩的整體象征。“媽媽”、“我”、“雪白的墻”都有象征意義。我向媽媽的傾訴,傳達出經過了“文化大革命”的年輕一代向祖國傾訴的心聲。整體象征手法的運用使詩中強烈的政治批判色彩隱藏到具體生動的意象后面,加強了情感的力量,使人在愉悅的藝術欣賞中受到感染。詩歌巧妙的抒情角度同樣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詩人不是直接站出來向讀者告白,而是以一個孩子的身份出現,從一個天真的稚童眼里看一面墻的變化。用一向“骯臟的”、上面寫著“粗暴的字”的、給全家帶來過不幸的“墻”,一下子變得“雪白”、比“牛奶還要潔白”的意象反差,帶來情感的落差,引起孩子的驚奇和反思。他忍不住向媽媽呼喊:“媽媽/我看見了雪白的墻。”“墻”的變化,意味著生活境遇的改變。災難已經過去,新的生活正在悄悄開始。“墻”因此也變得神奇起來,它“站在地平線上”“閃爍著迷人的光芒”。從孩子看墻的變化,熟悉的墻,產生了陌生感,墻的實用性消失了,成為歷史轉折的象征,寫實與象征得到了統一。“媽媽/我看見了雪白的墻”,用孩子的口氣,反復呼喚,也增強了詩的情感,造成詩意的回旋和特定的氛圍。
上一篇:蔣亞林《雪浪花》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孫宜君《雷之歌》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