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解釋|我的意思|“我”字的基本解釋
“我”可以說是現代漢語中出現得最多的一個字,它用作第一人稱代詞。從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來看,“我”字就是一個有柄的鋸齒形的兵器,“我”字的現代字形的右邊就是一個“戈”字。
有人考證,世界許多民族的文字,第一人稱代詞,往往是用兵器含義的詞匯來表示的,這是有道理的。它反映了人類早期的歷史是一個殺戮的歷史,漢族也不例外。我們在古籍中,可以找到“我”和“殺”相通的證據。公元前1029年,周武王在盟津,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孟津大會諸侯,檢閱軍隊,進行了討伐商紂王的演習。據說就在這時,他寫下了《泰誓》三篇文章,文中有一句說:“取彼兇殘,我伐用張。”意思是說,對于兇殘的商紂王,我們要大張旗鼓地消滅他。而“我伐用張”這句話在《孟子》一書中,卻寫作了“殺伐用張”。
有趣的是,許多與“我”有關的字,其意思和“我”的本來意義即兵器有關聯。如“我”字還是一種蒿草植物,這種蒿草的葉子因為是鋸齒形,和兵器有些相似。用“我”字為讀音和蟲字組合一起,就是昆蟲的“蛾”字;“蛾”是鱗翅類昆蟲,夜里飛出,喜歡接近光亮,“飛蛾撲火”的成語出于此。用飛蛾的觸須形容美女的眉毛真是再確切不過了,雙眉像劍一樣向上揚起,稱為“蛾眉”、“蛾黛”或簡稱“蛾”。后來形容山像蛾眉,便把蟲字去掉,換成了“山”字,就成為今天的“峨眉山”了。明朝人方以智《通雅》說:“峨眉山本以兩山相對如蛾眉。”“嵯(cuō)峨”常用來形容高大的山,不僅如此,這種山應該是山石有棱有角的像鋸齒的形狀,所以也和兵器有關。而帶單立人的“俄”字的意義是表示用鋸齒形的兵器鋸人的腳,這是殷商時期的一種刑罰叫刖(yuè)刑。人斷了腿就站不穩,站不久。“俄”于是就有了表示時間短的意思,如《聊齋志異·促織》中有這樣的句子:“俄見小蟲躍起。”意思是說,一會兒看到蟋蟀跳起來,“俄”是一會兒的意思。
“我”字也作語氣助詞,用來表示感嘆的語氣。《詩經·伐木》描寫伐木工人飲酒跳舞的歡樂情景:“有酒湑(xù)我,無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意思是,咱們有酒就把酒來喝啊,沒酒就去把酒買啊!咱們咚咚打起鼓啊,跳跳蹦蹦一起舞啊!“我”字相當于語氣詞“啊”。曹操的《步出夏門行》中有這樣的句子:“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意思是說,登臨碣石的時候啊,心兒不禁惆悵起東海來啊!這些地方的“我”,都不是人稱代詞。都應該讀ā的音。
“我”作為人稱代詞,最早出現于商朝甲骨卜辭,距離今天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古人用“我”稱呼自己,這是假借的造字方法,就是借用現成字來書寫口語中同音的字。《木蘭詩》中有這樣的句子說:“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阿爺”就是“我爺”,“我”和“阿”古代讀音相同。近代學者章太炎在《新方言·釋詞》里說:“宋書范曄(yè)妻自稱阿家即我家。”意思是說南北朝時代,“我”的讀音還是“阿”。隨著時代的變遷,“我”的讀音發生了變化,變成了現在的讀音“wǒ”。
上一篇:怪的解釋|怪的意思|“怪”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排的解釋|排的意思|“排”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