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的解釋|帽的意思|“帽”字的基本解釋
“冒”有“覆蓋”和“帽子”的意義,“冒”字的上半部為“曰”,《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小兒及蠻夷頭衣也。”所謂頭衣就是包在頭上的頭巾,實際就是帽子,帶巾字旁的“帽”字是后來才有的。
古代貴族男子所戴的帽子叫“冠”。古代男子到二十歲才加冠,舉行冠禮。但古代的冠,只是加在發髻上的一個罩子,很小,并不覆蓋整個頭頂,其樣式和用途同后世的帽子大不相同。上古的冠,只有冠梁,兩端連在冠圈上,戴起來像個罩子一樣,冠圈的兩旁有兩根小絲帶,叫做“纓”,可以在脖子下面打結。根據冠梁數的多少來區別官階的高低。例如唐代一至三品戴三梁冠,四五品戴兩梁冠,六至九品官戴一梁冠。
古代帝王、諸侯及仕卿大夫所戴的帽子叫“冕”。冕的上面是一幅長方形的版,叫延;延的前沿掛著一串串的圓玉,叫做旒。天子有十二旒,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宋以后,只有帝王可以戴冕,所以常用“冕旒”代表帝王。
古代貴族所戴的一種比較尊貴的帽子叫“弁”。用白鹿皮做成。尖頂,類似后來的瓜皮帽。鹿皮各個縫合的地方,綴有一行行閃閃發光的小玉石,看上去像星星一樣。
古代的老百姓沒有財力也沒有權力戴冠弁,只能戴巾。《玉篇》說:“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頭。”可見庶人的巾大概就是勞動時擦汗的布,也可以裹在頭上當帽子用。直到漢代,庶人或隱士仍用頭巾。很有點類似我們現在山西和陜西地方的農民包在頭上的白毛巾。
還有一種頭巾叫“幞頭”。裹幞頭時,兩個巾角朝前系住發髻,其余兩個巾角在腦后系一結,多余部分自然垂下。由于這種頭巾一般是用黑色紗、羅制作,后面的下垂部分是軟的,所以叫做軟腳幞頭。后來用銅、鐵絲將軟腳撐起來,就成為硬腳幞頭。以后又將硬腳做成不同形狀,翹成不同角度,于是出現了翹腳幞頭、展腳幞頭。宋代皇帝和官僚所戴的展腳幞頭,兩腳向兩側平直伸長;身份低的公差、仆役則多戴無腳幞頭。
清代官吏所戴的帽子叫“纓帽”。帽頂上有紅纓子。又分暖帽和涼帽兩種。
我們現在所戴的帽子的種類也有很多,比如有草帽、風帽、瓜皮帽、禮帽、柳條帽、睡帽、鴨舌帽等等。
根據《北史》記載:宗道暉喜歡戴一頂插著高翅的帽子,穿著大木鞋。州將第一次來臨,宗道暉就戴著高帽子,穿著大木鞋前去晉見。抬起頭,舉著胳膊,拜了一拜,并說自己這身打扮意在表明自己的學識地位和三公一樣高。后來“戴高帽”這個詞語就轉成了吹捧、奉承的意思。
清代學者俞樾講了一段有趣的故事:有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到外地去,臨走時向他的老師告別,老師對他說在外面做官不容易,要事事小心。那人說:“我準備了一百頂高帽子,見人就送他一頂,人家就不會對我不滿了。”老師一聽,生氣地說:“我們以正直之道對待人,何必那樣做呢?”那人說:“世界上像老師您這樣不愛戴高帽子的人能有幾個呢?”老師聽了點頭說:“你這話也不是沒有道理。”那人從老師家出來后對人說:“我的一百頂高帽子,現在只剩九十九頂了。”
上一篇:常的解釋|常的意思|“常”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幼的解釋|幼的意思|“幼”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