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童話《趙景深·一片槐葉》鑒賞
趙景深
在一個公園里面,有一株槐樹,種在荷花池的旁邊。夏天它的葉兒開得格外茂盛,綠得可愛。荷花池里的荷葉臨風擺著,簌簌地響。它們反映著落日,越發(fā)顯出好看的樣兒。槐樹上有許多葉子,都是槐樹枝的兒子。它們也臨風搖曳: 這邊點點頭,那邊點點頭,大家談著有趣的話。
其中有一片槐葉說道:“我在這里住得悶極了!每天只看見幾只小鳥停在樹上。我們仰起頭來,只能看見藍色的天空,和變幻不定的行云。究竟地上怎樣,都不知道。每天只是看見那紅的圓球——它不知是太陽——出來后又落下去了。實在無味得很!我要下去了!我不能久耐了!”
它的母親樹枝竭力勸阻它道:“好孩子,不要下去。下去,你就要遇見不幸的事了!不要亂跳。下去有什么好呢?我們常見的雖是些小鳥和云天,但是清脆的鳥聲,美麗的天色,和那鮮艷的紅日,實在給了我們許多快樂,許多安慰。好孩子,聽娘的話罷!不要去,我是很小心看護你的。你下去恐怕沒有人像我這樣愛你的了。”
槐葉不聽,依舊想下去。
它想:“我只向母親說,沒有什么用處,何不求求風呢?”不多時,一陣微風吹來,它的身子跳起舞來,上下飄蕩著說:“風先生,你把我吹下去罷!”
微風說:“下面沒有什么。你到了秋天,自然會落下來的;那時天氣不甚熱,十分涼快,你便可以在下面游玩了。現(xiàn)在還是在樹上的好。安靜些,依你母親的話罷。”槐葉不聽,一定要去,仍是要求著說:“你把我吹下去罷!我要去時,天大的不幸我都不管的。”微風也不再睬它,立刻到別處去了。
忽然來了一陣狂風,“嗚……嗚……嗚”地叫著!別的槐葉都躲開了,垂下頭來。獨有它想下去,所以竭力地迎著狂風,一點也不躲避。狂風刮得它很痛;但是它的癡想,以為下去可以得著許多好處,所以便忍受了。一會兒便被狂風刮下,離了親愛的樹枝,滴溜溜地落在沙上,迷在沙土里,眼前什么都看不見了!那時它就想起可愛的鳥聲;但是鳥在樹上,離它遠了,聲音也聽不清楚。它又想看行云;但是云在天上,離它高了,它眼睛被沙迷住,更是看不見。這時它懊悔起來說:“唉!悔不聽母親的話喲!悔不聽風先生的話喲!”它得病了,面色漸漸變得枯干黃瘦。
它正在懊悔不止,狂風又吹來了,將它刮到荷池里。一池寒水,把它浸得冰冷。它求荷葉說:“綠色的荷葉喲!你低下頭來,把我拉上去罷!”荷葉搖頭道:“你不聽母親的話,我不能拉你。”它又哭著求小鳥把它銜上去。鳥說:“你不是討厭我嗎?我又何苦銜你上來呢?”葉兒沒法,只得浸在那寒冷的池水中。它想起從前母親待它的恩愛,天天抱著它的情形,不禁落下淚來。
它正在哭泣,忽然被幾個來游公園的小孩把它從水里撈起。一個小孩說:“你們看,這離了樹枝的槐葉,憔悴得很,多么可憐喲!我們替它把衣服曬干罷。”那些小孩們都說好,就把葉兒放在太陽底下曬;曬干以后,便把它放在他們的珍寶箱里,和蚌蛤殼、鵝卵石等許多美麗的朋友為伴。槐葉說:“我得著這樣的好地方住,受孩子們的愛護,雖則比不上家里,現(xiàn)在我也知足了。”
槐葉的家在荷花池的旁邊,看看風景談談天,它和伙伴們過著輕松有趣的生活。“小鳥和云天”、“清脆的鳥聲”、“美麗的天色和鮮艷的紅日”給了它們“許多快樂,許多安慰”,他們唯一要耐心去做的就是蓄積力量,等待長大。可生活并不一如既往地像我們表面上看到的那樣平靜。這一片稚嫩的槐葉太沒有耐心了,它不滿于現(xiàn)實,無法忍受單調和重復,強烈地渴望掙脫溫暖的枝頭去樹下看一看。矛盾由此而來,槐葉生活得很安逸,它被母親精心呵護,從來不知道風雨磨礪的可怕,絲毫沒有承受挫敗的心理準備,會有什么樣的命運在等待它呢?槐葉能獲得它夢想的自由嗎?故事一開篇就把小讀者帶入懸念之中,童話的主人公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作為讀者的兒童自身形象的投射,他們有著相似的心理氣質和性格特點,這使得童話很容易達到它寓教于樂的功能。從這一點上來說,關注槐葉的命運自然也就達到了對小讀者成長歷程潛移默化的影響的目的。
渴望外面的世界使槐葉變得嬌縱而盲目,它拒絕一切忠告,只把母親的慈愛當作羈絆;它抵制所有勸說,只把微風的警告當作無謂的阻擋。作者完全把渴望遠方、渴望自由的槐葉塑造成了一個叛逆而倔強的孩子,它內心鼓蕩著激情,可貴、堅決卻盲目、稚嫩。槐葉豪邁地宣稱“我要去時,天大的不幸我都不管的”,這種極端的態(tài)度有些英雄主義,看似孩子氣,可當故事發(fā)生的時候,可能包括槐葉和小讀者在內都會被感動,于是他們的“英雄主義”甚至不自覺地帶有一定程度的表演性,天真而固執(zhí)地相信自己想得到的就是最偉大的,為了追求一個自身都不甚明了的目標,他們不惜一切代價。而這種自信其實是那樣不真實,就像吹一個彩色的泡泡,你把它吹得越大它就越不真實,可吹泡泡的人卻因此更堅信它夸張而虛幻的美麗。槐葉夢想著掙脫枝頭,在它的想象中這是不容懷疑的目標,沒有任何思考和商量的余地,至于自己是否真的做好了一切應對準備它就更加顧不得了。槐葉的固執(zhí)把故事推進到高潮,它的命運也在頗為緊張的氣氛中到了被揭曉的時刻。于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突轉發(fā)生了。
為了到樹下去,槐葉“竭力地迎著狂風,一點也不躲避”,終于如愿以償?shù)仉x開了枝頭。但離開枝頭以后又怎樣呢?槐葉“眼前什么都看不見了”,它“迷在沙土里”,“得了病”,被沮喪、懊悔、無助和疲憊折磨得流下了傷心的眼淚。以前那些真心關愛它的人不能原諒它的固執(zhí)和輕率,不肯再給它幫助,槐葉被孤獨和無助包圍了,憔悴可憐地浸在寒冷的池水里。作者為槐葉安排了一個頗有反諷意味的結局: 槐葉是為了在樹下“可以得著許多好處”的自由才竭力離開枝頭的,可經(jīng)過狂風的磨礪和寒水的浸蝕之后,槐葉得到的“自由”卻是被好心的孩子藏進他們的珍寶箱,再也看不到藍天白云,聽不見鳥兒鳴唱,雖則“比不上家里”,可經(jīng)歷了這一切磨難之后,槐葉卻感到“知足”了。這樣的結局無疑給了孩子更大的心靈震蕩,促使他們認真地思考自身也有的像槐葉一樣的幼稚或是癡想,從而自然地完成心智的一次飛躍,這或許就是童話“潤物細無聲”的魅力所在吧。
槐葉從美麗的枝頭到狹小的珍寶箱,走過的是一條給了我們很多啟示的路。執(zhí)著而堅定的精神力量并不排斥清醒理智的思考,離開枝頭的渴望未必就是值得追逐的自由,追夢的人應該首先明確夢的力量與方向,這是槐葉的眼淚換來的教訓,也是所有正在長大、正在渴望遠方的孩子們應有的認識。
(李玉榮)
上一篇:中國童話《葛 競·魚缸里的生物課》鑒賞
下一篇:中國童話《[中國臺灣]木 子·長腿七和短腿八》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