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的解釋|盛的意思|“盛”字的基本解釋
“盛”字最初讀作chénɡ,本義指放在容器中用來祭神的食物。古人祭神多用肉食。典籍中常常提到祭神用“犧牲”或“太牢”。“犧牲”是指純一色的、沒有受到任何傷損的牲畜,雜色的或是受過傷的牲畜古人認為是不能用來祭神的。“太牢”是指牛、羊、豬各一只,如果沒有牛,只有羊和豬,就叫“少牢”。祭神實際上就是討好神;要討得神的喜歡,就得把最好的東西獻給神。民以食為天,沒有什么東西比食物更重要;而在食物當中,肉食自然是最誘人的。這就是古人為什么要給鬼神獻上肉食的原因。甲骨文中的“盛”字左邊像器皿中盛放了食物,就是肉塊,旁邊的是血滴。右邊的戊字表示用來宰割牲畜的刀斧。所以“盛”是一個會意字,表示用刀斧切割牲畜放在容器中用來祭神。
“盛”字在小篆中戊字偏旁變成了“成”字旁,原本的會意字變成了形聲字。這是一種錯誤的變化,但發生這種變化還是有原因的。一方面,盛放的“盛”跟成功的“成”讀音相同;另一方面,成功的“成”跟“戊”字字形非常相近,所以人們就用成功的“成”字取代了“戊”字,這種變換后的寫法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盛”字的本義是這樣解釋的:“盛(chénɡ),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意思是說,盛的本義是祭祀用的谷物,這應該是盛的引申義。由于祭神用的食物盛放在容器當中,所以盛引申為盛放的意思。如《呂氏春秋·君守篇》中說:“身以盛心,心以盛智。”這句話的意思是:身體之中盛放著心,心中盛放著智慧。盛的這一意義直到今天仍在使用,如我們可以說“盛了一碗面”,“缸里盛滿了水”等等。
古人對鬼神非常虔誠,對獻給鬼神的食物十分講究。上面講了,有傷的牲畜是不能獻給鬼神的,此外還注重食物的豐盛和干凈。《左傳》中記載的一件歷史事實很能說明這一問題。公元前655年,晉國準備攻打虢(ɡuó)國,但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虞國,晉國便向虞國借路,要求虞國允許晉國的軍隊從虞國領土經過。虞國大臣宮之奇認為晉國既然要消滅虢國,肯定也要消滅虞國,進諫國君不能借路給晉國。而虞國國君卻說“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意思是說,我給鬼神奉獻的祭品既豐盛又干凈,神會保佑我們的,竟然把國家的安全寄托在鬼神身上。事實正如宮之奇所預料的,當晉國消滅了虢國、班師回國途經虞國時,向虞國發動突然襲擊,將虞國也消滅了。虞國國君固然是愚蠢了,但從他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很注重祭品的豐盛。正因為祭品講究豐盛,所以盛的含義也就引申出了豐盛、興盛、盛大的意義,讀音也由chénɡ改為讀作shènɡ。由這一意義構成的詞語很多,如盛名難副、太平盛世、盛氣凌人、盛況、盛宴等等。《紅樓夢》第十三回中說道:“萬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語。”“盛筵”指盛大的宴會。再盛大的宴會,最終還是要散場的,所以用“盛筵必散”比喻無論怎樣美好的事物最終都會煙消云散。月盈則虧,物盛則衰,這是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
上一篇:生的解釋|生的意思|“生”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相的解釋|相的意思|“相”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