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的解釋|得的意思|“得”字的基本解釋
“得”字在甲骨文中的形狀像是用手拿著貝殼,原始時代人們用貝殼作為貨幣。手里拿著貨幣,自然是有所得。到了金文,“得”字寫法和甲骨文的寫法很相似,后來,金文“得”字又加上了雙立人旁作為形符,構成了一個形聲字。
“得”的本義是“得到,獲得”,與“失”相對。例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兩句成語中的“得”字就是“得到”、“獲得”的意思。人們比較熟悉的成語“唾手可得”、“如魚得水”中的“得”都是“得到”的意思。
中國有一句成語叫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思是,符合正義的事業就能得到多數人的擁護和幫助,違背正義的事,就會孤立無援。史書上記載,戰國時有人請教孟子說:“天時、地利、人和”這三者在戰爭勝負上哪一個重要?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蹦侨擞謫枺骸斑@是什么道理呢?”孟子解釋說:時機好地勢不好,不能取勝;時機地勢都好,如果不得人心,那還是不能取勝;如果戰爭是正義的,幫助的人就多,這就叫“得道多助”;如果戰爭是非正義的,就會遭到人民反對,幫助的人就少,這就叫“失道寡助”。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連發動戰爭人的至親好友也要反對他。所以戰爭的勝負取決于人心向背。這就是孟子對“得”和“失”的解釋。
“得到”的東西不一定是具體的物品,也可以指“收獲,心得”。在散文名篇《游褒禪山記》中有這樣一段話:“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边@其中的有得的“得”是指一種感受,一種心得體會。
當人們得到曾經努力追求的事物時,大抵會有一種滿足感,于是,“得”又引申出“得意”的意思。比如形容人非常滿意時,常會用到“得意洋洋”,“自鳴得意”,“得意忘形”等成語。形容非常滿意的學生為“得意門生”,形容非常滿意的作品為“得意之作”。
得還引申出“得當”、“適宜”的意義。“得體”就是人的言語或行為恰如其分,“得法”就是采用了正確的方法。
得”字引申的含義還可以當“將就”、“湊合”講,比如“得過且過”。關于這個成語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山西五臺山有一種鳥叫“寒號蟲”,北方也管它叫“寒雀”。夏天這種鳥的羽毛長得豐滿美麗,叫聲也很得意。到了嚴寒的冬天,鳥的羽毛脫落得所剩無幾,難看得像只初生的幼鳥,躲在樹林里,夜間凍得瑟瑟發抖,它連連地說:“明天可壘窩!明天可壘窩!”可是,到了第二天太陽出來的時候,它渾身曬得暖融融地,于是它又得意地叫著:“得過且過!得過且過!”這個成語里的“得”字是“將就”、“湊合”的意思。形容將就一天算一天,不作長遠打算;也指工作馬馬虎虎不負責任。
“得”還含有“能,能夠”的意思。杜甫的《石壕吏》詩中有這樣的句子:“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就是說趕緊赴徭役,還能夠準備早餐。
上一篇:徐的解釋|徐的意思|“徐”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戲的解釋|戲的意思|“戲”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