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的解釋|干的意思|“干”字的基本解釋
《說文解字》中解釋道:“干,犯也。”是說,干就是侵犯的意思。這個含義與現代漢語干的意思似乎毫無聯系。其實,在古代,它不僅有聯系,還是它的本義。因為,原始的古文字有不少是象形的。干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三種古文形體,都像一個木桿頭上分杈的長柄工具。可見,干的本義就是指古人狩獵或者作戰用的長柄武器。
干這種叉形武器,用于進攻,相當于矛;用于抵擋敵人,類似于盾。后來,干專指防御性武器,也就是專指盾。《書經·牧誓》中有:“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這句話的意思是,拿起你的干或者戈,豎起你的矛,發出你的誓言。
三國時期,魏國王粲的《從軍行》里有:“身服干戈事,豈得念所私?”這里的干戈,代指軍隊或者兵士。這句話的意思是,既然從軍做了兵士,哪能只思念個人私事呢?
因為干戈是古代戰爭的常用兵器,所以它也是古代兵器的統稱,后來多用于代指戰爭。如化干戈為玉帛,就是變戰爭為和平。玉帛是和親的禮物,代指和平。
干的本義是指名詞武器,也可以引申做動詞,當觸犯、冒犯講。如干涉、干預等。干的這種意義再引申,它也就有了干擾、擾亂的意思。
干,最初是進攻的武器,引申起來,它還當求取講。干進,就是謀求官職地位。《公羊傳·定公四年》里說道:“伍子胥父誅乎楚,挾弓而去楚,以干闔廬(閭)。”句子中的干,就是當求取講。這里是說,春秋時期,伍子胥的父親被楚王所殺,伍子胥就帶著弓箭離開楚國,用為父親報仇的名義請求吳王闔閭收留他。
《詩經·伐檀》里唱道:“坎坎伐檀兮,棄之河之干兮。”《西京雜記·卷四》里有:“白鳥朱冠,鼓翼干。”唐代杜甫的《有客》詩中有:“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這幾處的干字,都是當岸邊、水邊講。
干還指沒有水分或水分很少,與濕相對。如干燥、干柴、豆腐干、葡萄干等。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統稱。用天干的十個字和地支的十二個字循環相配成六十組,通稱六十甲子。古代用它來表示年、月、日、時的次序,現今的夏歷年和日仍用干支。
文化是不斷發展的,干的含義也是不斷擴展的。如關系牽連叫干連,以錢代物來饋贈叫干折,求合于當時叫干時,囤積謀利叫干沒,與訟案有關的證人叫干證,公司無償饋送的股份叫干股,勉強裝笑叫干笑等。
干將莫邪的故事,是一個古代傳說。相傳,干將和莫邪二人是夫妻,楚王命干將在三年內鑄造成功雌雄兩把寶劍,雄劍叫干將,雌劍叫莫邪。劍造好后,干將想,楚王一定會借口他造劍速度緩慢而發怒殺掉他。因此,他就把雄劍藏起來,留給自己的兒子,希望兒子為自己報仇。后來,他的兒子赤鼻終于向暴君報了仇。后世人就用干將、莫邪來泛稱寶劍。
干也讀作去聲ɡàn。干,指動植物軀體的主要部分。如樹干、軀干。引申也指河道的主流或者鐵路的主線。骨干,指在某項工作或在某個地方起主要作用的人。干工作、干活中的干是指做事。
上一篇:帖的解釋|帖的意思|“帖”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棄的解釋|棄的意思|“棄”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