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的解釋|路的意思|“路”字的基本解釋
“路”字最早在金文里出現(xiàn),和現(xiàn)在的“路”字沒什么兩樣。《說文解字》的解釋是:“路,道也。”《爾雅·釋宮》中也說“路,途也……道也”。又說:“一達(dá)謂之道路……四達(dá)謂之衢(qú)……”由此可見,“路”的本義就是道路。而在古代,一條直路沒有岔道才叫道路,通向四方的路叫做“衢”。
《詩經(jīng)·鄭風(fēng)》中說道:“遵大路兮,摻執(zhí)子之祛兮。無我惡兮,不婕故也。”意思是:沿著大路向前走,緊緊抓住你的手。求你不要嫌棄我,不能很快將我丟。
成語“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是說路途遠(yuǎn)了可以知道馬的力氣大小,時(shí)間長久了可以看出人心的好壞。“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句話,是說在路上遇見不平的事,就拔出刀來幫助被欺負(fù)的人。“路不拾遺”是說路上有丟了的東西,人們都不會(huì)私自拿走,說明政治清明,民風(fēng)廉直。
南北朝時(shí)期,文學(xué)家顏之推在《顏氏家訓(xùn)·文章》中講了這么一件事:在并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有個(gè)士大夫家族出身的人,喜歡寫引人發(fā)笑的詩賦。人家嘲弄他,假意稱贊他,他就殺牛斟酒,請人家?guī)退麛U(kuò)大影響。他的妻子是個(gè)明白人,哭著勸他別這樣,他卻嘆著氣說:“才華不為妻子所容,何況行路?”他的話意思是說:我的才華連妻子都不理解,何況旁人呢?這里的“行路”是指行路之人,也就是路人、旁人,比喻不相干的人。這個(gè)故事提醒人們要有自知之明,作者認(rèn)為一個(gè)人能看清自己是不容易做到的。
把“道路”的意思抽象化,就引申為思想、行動(dòng)的方法或?qū)崿F(xiàn)某種目標(biāo)的途徑,如“思路”是思考的線索,“生路”是生存的途徑。《孟子·離婁上》中說:“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這段話的意思是:仁是人類最安適的住宅;義是人們最正確的道路。把最安適的住宅空著不去住,把最正確的道路舍棄不去走,可悲得很呀!這里的安宅本義是指住宅,引申是指人存活在世上的根本;“義”是抽象的“路”。成語“廣開言路”、“必由之路”、“窮途末路”、“走投無路”、“輕車熟路”、“穿新鞋走老路”、“來路不明”等等都是抽象意義的“路”。
“路”還可以用作量詞。例如:“兵分三路”中的“路”是指三條道路或路線;“各路人馬”中的“路”是當(dāng)“方面”講,“一路貨色”中的“路”是“種類”的意思。
“路”還有“大”的意思。“路弓”就是大弓;“路門”是宮室最里邊的正門,也就是大寢的門;“路車”是古代天子及諸侯貴族所乘的大車;“路馬”是古代天子、諸侯所乘的路車的馬,那肯定是高頭大馬。
成語“篳路藍(lán)縷”,是說駕著柴車,穿著破衣,去開辟山林。后來用以形容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這里的“路”就是車。
此外,“路”還是宋、金、元時(shí)期的行政區(qū)劃,相當(dāng)于今天的省或地區(qū)。宋代初期把境內(nèi)分為二十一路,后來分合不一。元代的路隸屬于省,明代以后廢除。
上一篇:起的解釋|起的意思|“起”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輕的解釋|輕的意思|“輕”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