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的解釋|狐的意思|“狐”字的基本解釋
“狐”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存在了,其字形可以看做是動物的早期形狀。小篆的左邊像一條犬,表示狐是屬于犬一類的動物。傳說狐貍死的時候,頭要向著狐穴。成語“狐死首丘”就是由此而來。丘是狐穴的所在之處。狐貍死時,頭還不忘向著狐穴,有不忘本之義。因此“狐死首丘”又用來比喻不忘本,還用來比喻對故鄉的思念。戰國時,楚國大詩人屈原被流放后,用“鳥飛反故鄉”、“狐死必首丘”來抒發自己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狐貍的毛皮極為珍貴,尤其是腋下的毛皮。《史記·趙世家》中就有“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的說法。一只狐貍的腋下毛皮很小,一件衣服需要許多只狐貍腋下的毛皮才能制成。《慎子·知忠》里就說一件純粹潔白的裘衣,決非是一只狐貍皮所能制成。“集腋成裘”這個成語就是出在這里。后人用這個成語來形容積少成多。狐貍腋下的毛皮顏色是白色,因此又稱這種毛皮為“狐白”。
狐貍性情多疑。狐冰這個詞,是說狐貍冬天過河要先聽一下河冰下面有沒有流水聲,然后才敢過河,后來人們就用“狐冰”來形容堅硬的河冰。車馬冬天過河,要等到有狐貍過了河,才開始過。成語“狐聽之聲”就是指河冰下流水的聲音。由狐貍性情多疑而發展來的一個詞語叫“狐疑”。狐疑的一個意義是懷疑、猜疑。《漢書·文帝紀》中記載:大臣們誅殺了呂后及其黨羽,迎接漢文帝去當皇帝。文帝剛聽說時,感到“狐疑”,懷疑此事是真是假,猜疑其中是否有詐。“狐疑”還有猶豫的意思。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飲酒》詩中說道:“一往便當已,何為復狐疑。”其中的“狐疑”就是猶豫的意思。
狐貍不光性情多疑,而且狡猾。狡猾得能欺騙住百獸之王老虎,利用老虎的威勢嚇走了百獸。這就是“狐假虎威”的故事。故事說:一只老虎在森林里遇到一只狐貍。正當老虎張開大口準備吃掉狐貍時,狐貍眼珠子骨碌一轉說:“你不能吃掉我,因為天帝讓我當百獸的長官。今天你如果吃了我,就是違反天帝的命令。如果你不相信,我在前面走,你在后面走,你看看百獸見了我哪個不逃走。”老虎同意了,就與狐貍一塊走。林中的野獸見了都嚇得紛紛逃竄。老虎不知道野獸是害怕自己而逃走,還以為是它們害怕狐貍呢。后來,“狐假虎威”比喻仰仗別人的威勢來欺壓人。狐貍狡猾奸詐,“狐貍”兩個字連用就比喻奸詐兇惡,如人們常用“真是一條老狐貍”來形容那種狡猾的人。狐貍雖然狡猾奸詐,但所作壞事總有敗露之時。所以,人們就用“狐貍露出了尾巴”來比喻壞人的本來面目或迷惑、欺騙人的罪證已逐漸顯露。
在封建時代,神話、童話中常常借用狐貍的修煉成仙,來比喻人世間那些連兇惡奸詐的狐貍都不如的人,清代白話小說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就寫了許多狐仙的故事,以此來諷喻當時的社會現實。現在人們常說的“狐貍精”是用來比喻妖冶淫蕩的女子,或比喻狡猾奸詐的人。
上一篇:狂的解釋|狂的意思|“狂”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王的解釋|王的意思|“王”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