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的解釋|父的意思|“父”字的基本解釋
“父”字在甲骨文中寫成像一只手舉著斧子的樣子。郭沫若解釋說,石器時代,是男子使用石斧從事勞作,所以借石斧的“斧”字來做父親的“父”字。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說:“父,矩也,家長,率教者。”就是說,“父”是堅持規矩的人,是一家之長,是引導教育子女的人。它由人手舉著杖來表示意義。字形中的“又”字在古代指人的手,“一豎”指手杖,含義是父舉著手杖來威嚇家庭的其他人。可見,“父”字的本義就是指父親。白居易的《長恨歌》中這樣說道:“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這里說的是:楊貴妃因容貌出眾,受到了皇上的寵愛,她的姐妹弟兄都因此被封了官,光耀門庭。楊貴妃家青云直上的這種機遇,讓天下做父母的,產生了注重生女攀高的心情。
“父”字的古文形體表明了父親教育的嚴厲性。所以,從古以來中國就有“慈母嚴父”的說法,還用“家嚴”這個詞代指“父親”。“父執”,是指父親的朋友。執,是志同道合的人。“父系”是指在血統上屬于父親方面的。
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中,形成了“百善孝為先”的思想。這里的“孝”就是指孝敬父母。春秋時期,趙國的執政大臣趙簡子要南征楚國,就事先與負責渡河的差吏約好了渡河的時間。日子到了,渡河吏卻因酒醉失約,又不能劃船,氣得趙簡子要殺掉渡河吏。這時,渡河吏的女兒女娟以巧妙的言詞推卸了父親飲酒失約的責任,又大膽地提出自己代父劃船,送軍士過河的請求,并且勝利地完成了任務。征楚回來,趙簡子有感于女娟的膽識和美貌就娶女娟為夫人。后人用“女娟救父”的典故來形容女子有膽有識。
由于父親在封建制家庭的地位,所以,古代漢民族道德文化中多處滲透著“父”字。“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指的是封建社會中三種主要的道德關系。意思是:在君臣關系中,君是臣的支配者;在父子關系中,父親是兒女的支配者;在夫妻關系中,丈夫是妻子的支配者。這里的“父”就是指“父親”,“綱”是指打魚時提網的總繩,引申指處在主要或支配的地位。由這種道德關系派生出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個男女婚嫁的準則。
父權,既然在婚姻家庭中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那么它也就必然地要在某些方面因過失而受到責難。《三字經》中說道:“養不教,父之過。”就是說,父母養育了兒女但沒有嚴格正確地教育他們,這是做父親的過錯。
“父”也讀作fǔ,“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個故事,出自《左傳·閔公元年》中。故事說,慶父是魯莊公的弟弟。魯莊公去世后,立兒子子般做國君,慶父派人把子般殺害了。莊公的另一個兒子閔公(子開)繼位后,慶父又派人殺害了閔公,造成魯國內部大亂,自己逃到莒國。后來,人們以“慶父”比喻禍根,以“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比喻禍根不除不得安寧。
“父”在古代也是對男子的美稱,如“尚父”是指姜子牙,“尼父”是指孔子。
上一篇:照的解釋|照的意思|“照”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牛的解釋|牛的意思|“牛”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