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的解釋|感的意思|“感”字的基本解釋
“感”是一個形聲字,形旁為“心”,聲旁為“咸”。它在古代陶文中變其中的“口”為“日”字。《說文解字》中說:“感,動人心也。”就是說,“感”的本義是外界事物對人心理情緒的激發、觸動,也就是感動。《列子·湯問》篇中講了一個大家都熟知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說北山有個愚公,將近九十歲了,因家門前有太行、王屋兩座大山阻擋出入,就決心把山鏟平。他率領全家人一起挖山挑石,連六、七歲的小孫子也來幫忙。有一個名叫智叟的老頭譏笑他愚蠢。愚公說,即使我死了,兒子還活者,兒子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而山是不會長高的,總有一天會被鏟平。天帝被感動了,就命令夸娥氏的兩個兒子把山給移走了。文中有“帝感其誠”這樣一句話,就是說天帝被愚公的執著精神感動了。“感激”這個詞,最初是指因受感動而奮發,如諸葛亮的《前出師表》中有這樣一句:“由是感激,許先帝以驅馳。”是說諸葛亮被劉備三次相請的誠心所打動,從而激發出斗志,答應幫助劉備統一天下。現在,感激是指因得到別人幫助或鼓勵,內心有所觸動而衷心感謝的意思,也就是從主體感受到表示對別人的感激之情,如感謝、感恩圖報、感恩戴德、感激涕零等等。
“感”由感動之義引申為一般意義上的“觸動”,如“感情”,最初是“觸動情感”的意思,也就是動心。晉朝劉伯伶的《酒德頌》中有“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這句話是說:人喝醉之后就感覺不到嚴寒酷暑對肌膚的刺激,也不為各種名利所動心。再如,“感今懷昔”是指對當前的事物有所感觸而懷念過去的人,過去的事物或景物。“感”引申為名詞,指感觸、情感,如美感、快感等等。“感”還引申有“感覺”之義,如感官,也就是感覺器官。其他如感到、預感等詞語中的“感”都是這個意思。
外界事物對人的心理情緒的激發、觸動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所以,“感”還引申有“感傷”之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句詩,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春望》詩中的句子。意思是說,面對著失去了昔日繁華,今天長滿雜草的城池,感傷時看到花兒也會落淚,悵恨離別時聽到鳥叫也會驚心。這里的“感”就是“感傷”的意思。
在中醫學上,“感”還指感受風寒,如“感冒”,也叫“傷風”,“冒”有侵犯、沖擊的意思。“感冒”這個詞可以追溯到宋代。在宋代收藏圖書的館閣中,每天夜里都要輪流值班,如果有人因故不能值班,就在自己的名字下寫上“腸肚不安”等原因,這樣就可以不值夜班了。有一個叫陳鵠的太學生因傷風請假,在登記簿上寫下“感風”兩個字,以后相沿成習,請假簿就被稱作“感風簿”。據近代著名學者俞樾考證:清代官員請假時常以感冒為托辭,就是沿襲了宋代“感風簿”的傳統。
此外,在我國古代的詞調中還有“感皇恩”、“感恩多”這樣的名稱,是唐代音樂教坊里的曲子名。
上一篇:悟的解釋|悟的意思|“悟”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成的解釋|成的意思|“成”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