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為貴
“和”,一個字,從古至今,蘊含了無數情意。古時,人們追求“家和萬事興”。這句話,直到現在還被人們掛在門前屋后。像“天時地利人和”“和氣生財”也常被人們掛在嘴邊。
現在,我們也一直在追求“和諧社會”由此可見“和”對我們來說有多重要。人們不能不和諧,如果人們不和諧,那么社會也不會和諧。還怎么共創和諧社會呢?
《史記o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講述了一個“以和為貴,不拘小節”的故事。戰國時趙國國王命舍人藺相如出使秦國,相如不辱使命,最終完璧歸趙,因此獲封上大夫;后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避免趙王受侮辱。為獎勵藺相如的功勞,趙王拜藺相如為上卿。而將軍廉頗居功自傲,對此不服,屢次故意挑釁,但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為重,始終忍讓。最后廉頗終于醒悟,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共同輔國,和平共處。《將相和》給人們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將相和,平天下”,留下以和為貴的告誡,讓人們懂得和諧的重要性。
古有昭君出塞,才有了漢番一家的大漢;有文成進藏,才有了大唐和藏人的和諧共處;而今有五十六個名族一家親;有中巴友誼,這也是和諧的一種象征,由此可見,和諧的作用有多么強大。
和諧是一陣微風,吹散心中陰霾;和諧是一場春雨,讓萬物奇跡生長;和諧更是一束陽光,溫暖美好。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條街上有兩戶人家。其中一家每天吵鬧不休,不是夫妻之間的矛盾就是婆媳之間的矛盾,每天都雞飛狗跳的,不得安寧。最后,這戶人家妻離子散,妻子帶著兒子遠去他鄉。留下丈夫后悔莫及。而另一戶人家卻截然相反,這一家人上下和睦,夫妻之間感情深厚,互相尊重,相敬如賓。婆媳之間的關系也和睦,一家人其樂融融。幸福的生活在一起。這兩戶人家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可以見得“家和萬事興”。只有家和了,萬事才能興隆順利。如果家庭都不和睦,那萬事又怎能“興”呢?
在清朝中期時,宰相張英和一個姓葉的侍郎都是一個地方的人,兩家毗臨而居,剛好都要建造房屋,為了誰家多蓋三尺,而起了沖突。張老夫人修書給張英,要他出手干預。這位宰相見識不凡,當即修書一封:“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夫人見此信,立即把墻退后三尺。葉家見此,深感慚愧,也把墻退后三尺。張葉兩家中間就形成了六尺的巷子,這就是著名的“六尺巷”。
“六尺巷”的寓意很深,告訴我們要禮讓。和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開明之士尚
上一篇:郭雅檸《以發展成標桿,讓“中國式”引方向》原創高中作文
下一篇:孟子龍《以和為貴》議論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