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的解釋|悟的意思|“悟”字的基本解釋
“悟”字是個左右結構的形聲字,右邊的“吾”是表示讀音的聲符,左邊的“心”是表示意義的形符。《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的:“悟,覺也。”也就是說,“悟”的本義就是覺醒。
“悟”的這種字義表示的是人的一種認識過程,即由迷惑而清醒、由模糊而清楚、由錯誤而正確的認識過程。晉代末年有個大文學家叫陶淵明,他蔑視豪強權貴,恥于同流合污,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官歸田,寫下了著名的《歸去來兮辭》。文中寫道:“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意思是,醒悟到過去出仕做官的錯誤已不能改正,但現在辭官而歸還不算晚。句中的“悟”就當恍然大悟的“悟”講。“悟”作為一種認識過程,還有其他的含義。《荀子·成相》中說:“不覺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意思是說如果再不醒悟,再不知道這樣做的危害,就會迷失方向而上下顛倒。句中的“悟”就當執迷不悟的悟講。唐代韓愈的《與陳給事書》:“今則釋然悟幡然悔。”“釋然悟幡然悔”就是幡然悔悟,形容很快認識到過錯而徹底悔改醒悟。
“悟”的覺醒的意義,不僅可以用于“覺悟”,以表示一種認識過程,而且還可用于“領悟”,表示一種思維方式。《玉篇·心部》中說:“悟,心解也。”所謂“心解”,就是通過內省體會的方式來領悟和理解。中國傳統哲學歷來注重內向思維和直覺思維,它特別注重在特殊、具體的感受中,從整體上去體悟人生和認識規律。
“頓悟”本是佛教禪宗用語,原指在剎那間突然領悟到佛教的真諦。其實,這種所謂的頓悟、靈感,更多地出現在哲學認知、科學研究與藝術創作之中。頓悟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是從潛意識中突然爆發出來的思維飛躍。三國時期有人送給曹操一頭大象。曹操很高興,帶著他的兒子曹沖和其他官員一同去看大象。人們一邊看一邊議論: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曹操說:“誰有辦法把這頭象稱一稱呢?”有人說:“這得造一桿巨大的秤。”有人說:“即使有了大秤也不行,誰有那么大的力氣把大秤舉起來呢?”這時候,只有七歲的曹沖靈機一動站出來說:“我有個好辦法。我們把大象趕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往下沉多少,再沿著水面在船舷上劃一條線。然后把大象趕上岸,往船上裝石頭,等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我們稱一稱石頭的重量。石頭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用這個方法果然稱出了大象的重量。曹沖稱象的故事就是“頓悟”的結果。
中國古代哲學不僅重視這種豁然貫通的頓悟,而且強調頓悟的爆發是以日積月累的漸悟為基礎的。唐代詩人杜甫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沒有“讀書破萬卷”的功夫,就沒有“下筆如有神”的靈感。可見,頓悟這種創造性思維,是依靠平時的長期積累。
總之,“悟”的本義就是覺醒,既可用于“覺悟”以表示一種認識過程,也可用于“領悟”以表示一種思維方式。
上一篇:懷的解釋|懷的意思|“懷”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感的解釋|感的意思|“感”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