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的解釋|險的意思|“險”字的基本解釋
“險”是一個形聲字。左面的“耳刀”是它的形旁,這個“耳刀”原來是個“阜”字,在漢字形體由小篆過渡到隸書的時候,“阜”字變形成了“耳刀”。“阜”字的甲骨文形狀很像高低不平的山丘,它的意思就是“土山”。“險”字的右面是一個“僉(qiān)”字,是表明讀音的聲旁。
《說文解字》對“險”字本義的解釋是:“險,阻難也。”意思是:道路高低不平,崎嶇難行。“險”字有一個反義詞,那就是“夷”。“夷”的意思是“平坦”,和“險”的崎嶇不平正好相對。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中說:“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意思是:旅游景點的道路平坦而且離我們很近,那么游人就多;如果旅游景點的道路崎嶇不平而且離我們又遠,那么去的人就少。這里的“險”和“夷”相對,意思正好相反。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臏兵法》中也說:“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jì),厄則多其弩。”孫臏把地形分為三種:“易”就是地勢平坦,應該多使用戰車;“險”就是地勢崎嶇不平,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多使用騎兵;“厄”就是地勢極其險惡,易守難攻,這時就應該多用弓箭。
地勢崎嶇不平而又是交通要道,這樣的地方稱為“險要”。《三國志·魏志·徐晃傳》中這樣寫道:“此閣道,漢中之險要咽喉也。”意思是:這條棧道,是通往漢中的險要道路,相當于人的咽喉。險要的關口則被稱作“險隘”。
道路崎嶇不平,行走自然就非常困難。所以“險”就引申為“艱難”。《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說:“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意思是:晉文公在國外流浪了十九年,最后終于取得了晉國的政權,在流浪期間,各種艱難困苦,都經受過了。這里的“險阻”和“艱難”是同義詞,都是困難重重的意思。
道路崎嶇不平,自然就存在著各種意想不到的危險,所以“險”又引申為“危險”的意思,這也是我們現在常用的意思。容易發生危險的情況叫“險情”;明知存在危險仍然要去叫“冒險”;離開危險的現場叫“脫險”;到從來沒有人去過或很少有人去過的地方去考察自然界的情況叫“探險”。成語“鋌而走險”的意思是:因為無路可走而不得不采取冒險行動。“化險為夷”的意思是轉危為安。魯迅在《兩地書》中曾經講過這樣一件事:“江水入船,船夫墜水,幸全船鎮靜,使船放平,墜水船夫更竭力挽救,始得化險為夷。”這些詞語里的“險”字都是危險的意思。
危險和災難只有一步的距離,危險是即將來臨的災難,而災難是危險的后果。所以,“險”字又有了“災難”的意思。我們現在常說的“保險”的“險”就是災難的意思。“保險”的字面意思就是“保障災難后的正常生活”。如果一個人面臨危險,這不是保險公司的事,只有真正發生了災難,保險公司才會出來理賠。可見“保險”并不是保證不出危險,而是保障災難后的正常生活。
上一篇:鐘的解釋|鐘的意思|“鐘”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險的解釋|險的意思|“險”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