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的解釋|盟的意思|“盟”字的基本解釋
古人盟約的時候,在地上挖一方坑,在坑邊上宰殺牲畜,割下牲畜的左耳,立在珠盤中,取出牲畜的鮮血,盛在玉制的容器里,然后在嘴唇上涂上牲畜血或喝牲畜血,這就是歃血為盟,以表示堅守信譽。
古文字“盟”的構造,就是按照盟約所用的器物形象或是按照盟約的主要內容而會意成的字,像器皿里盛著帶血的耳朵的形狀。這是由于,歃血盟誓的時候明示其誠意,信守盟約。“盟”字就是由“明”的含義得來的。直到近幾個世紀,“盟”仍以míng為讀音。在口語中,盟誓也說成明誓;在書面上,“盟誓”也寫成“明誓”。由此可見,古文字“盟”雖有不少寫法,卻都是按照盟約本身的含義構成的。
盟約是一種社會風尚,在個人之間、群體之間、國家之間,由于共同的意向,結成協同的關系,為守信重義,不背信棄義,便相互約契,而昭示誠意,以約束行為。
盟約源遠流長,最初起于民間,以后也流行于邦國之間。在流傳中,經逐步演化,由起先的一般禮儀,而形成為一定禮制,并規范出一種禮法。
《周易》上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xiù)如蘭。”意思是說兩個人同心同德,其力量之強,好像鋒利的工具,足以截斷金屬;同心同德的言辭,其氣味之好,如同素雅的蘭草,散發馥郁芬芳。而由此生化出的“金蘭之好”、“金蘭之契”的典故,就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盟約。民間流行的劉備、關羽、張飛桃園結義的故事就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結盟,在民間廣為流傳。廣州順德村莊的女子拜盟結姊妹的“金蘭會”,也是曾經盛行的民俗。在傳統習俗中,類似家譜一類的“金蘭譜”或“蘭譜”乃是盟友的信證,通常都是裝幀精致而繪有蘭花,以象征盟好如幽蘭溫馨流遠。
盟約也流行于遠古群體之中。在古代氏族實行族外群婚時期,氏族間就有主要體現為聯婚的結盟關系。氏族組合成為部落,在部落間,也相約為盟。到了后世,民間有些人為了某些目的集中在一起的群伙、集團、幫會之類的一些組織,或為一定的政治傾向而結合,這些集團、幫會的組織形成大都采取盟約的方式。
盟約還盛行于邦國之間。相傳夏商周三代的國王都曾經會盟諸侯,夏啟曾會盟于鈞臺,商湯曾會盟于景亳(bó),武王討伐紂王曾有八百諸侯不期而會盟于孟津,由此孟津也稱盟(mèng)津。到了春秋戰國的時候,盟約則十分頻繁。那時候的盟約,就主盟者而說,霸者是要炫耀自己的權利和顯示自己的威風;就弱者來說,則是要歸順強者而得到庇護。這就不再是基于同心同德,互相信任,而結金蘭之好,而是各有目的,離心離德,彼此猜疑了。
盟約具有民族特色。《淮南子》書中說:胡人持人頭骨斟酒而飲,以示信守;東南越人用刀刻臂使之出血,以示信守;中原漢人唇涂牲血或口飲牲血,以示信守。他們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表示信守的心情則是一致的。
上一篇:監的解釋|監的意思|“監”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石的解釋|石的意思|“石”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