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的解釋|監的意思|“監”字的基本解釋
戰國時代的韓非子曾說:“古之人,目短于自見,故以鏡觀面。”意思是人有兩只眼睛,可以觀察客觀世界的萬事萬物,甚至能夠明察秋毫之末,卻唯獨難以看見自己的容貌。但是,遠古沒有鏡子,怎么能看見自己呢?大概最初有人從靜止的水中看見了自己的身影,于是人們就以水為鏡。在古文字里,“監”這個字的構造就十分形象地反映了這一事實。
“監”的古文字形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人睜眼看的形狀,一部分是盛水器物的形狀,就是器皿的“皿”字,金文在“皿”上增加“-”,表示水。這樣構成的“監”字,兼含兩種相關的意義:一種意義是照視,作動詞講。比如《新唐書·魏征傳》中說:“夫監形之美惡,必就止水。”意思是要照視容貌的美丑,必須靠近靜止的水。其中的“監”就是照視的動作。另一種意義是鏡子,作名詞講。比如漢朝賈誼的《新書·胎教》中說:“明監所以照形也。”意思是明亮的鏡子是用來照視容貌的器物。其中的“監”就是鏡子。
到了銅器時代,人們發現將銅器磨光可以照見相貌,便用銅來制造鏡子,從而有了銅鏡。在中國,銅鏡起源很早,傳說黃帝曾鑄造十五面銅鏡。而甘肅與青海兩處古墓出土的兩面銅鏡,其時代正相當于傳說的黃帝時代。商朝與西周的銅鏡,已出土二十多面。戰國時代,銅鏡開始盛行。往后,從西漢到明清這個時期,銅鏡的制造工藝不斷發展。歷代銅鏡的形制、工藝、紋飾都有其特點,形成了中國獨特的鏡文化,反映出了中國古代社會的風尚習俗與工藝水平。
古代的“金”泛指為“金屬”,“銅”也稱作“金”。于是,在使用銅鏡后人們就在“監”字的左邊增加了一個金字旁,“鑑”指的就是“鏡子”。后來金字旁也挪到“監”的下邊寫成“鑒”字。《詩經》上“我心匪鑒”的意思是:我的心不是鏡子。后來人們又造出一個“鏡”字,用“鏡”字專指照視相貌的器具。到了清朝乾隆時期,銅鏡為玻璃鏡所取代,但帶金字旁的“鏡”字卻沿用下來了。
“監”字呢,則由“照視”、“鏡子”的意義引申,有了“對照其他人和事而引發為自己警戒”的意義,帶金字旁的“鑒”與“鏡”也有了這種意義,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借鑒”、“借鏡”、“鑒戒”、“鏡戒”等等,其字面意思就是借用鏡子照視,以資警戒。宋代司馬光所寫的著名史書《資治通鑒》,其意思就是可供作為治理國家的一面鏡子。現在我們常說的“鑒定”,意思也是通過照鏡子而作出評定。
“監”、“鑒”、“鏡”這三個字原來意義完全相同,后來由于其意義的引申,才有所分化。到了近代,三個字則有了明確分工,各司其職。比如:“監督”、“監守自盜”用的就是不帶金字旁的“監”字;“鑒定”、“前車之鑒”用的就是加金字旁的上下結構的“鑒”字;“鏡子”的“鏡”則讀音和寫法都不同了。
上一篇:盂的解釋|盂的意思|“盂”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盟的解釋|盟的意思|“盟”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