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極泰來》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否極泰來的拼音:pǐ jí tài lái
解釋 否、泰:《易》的兩個卦名。天地相交、萬物相通謂之“泰”;不交、閉塞謂之“否”。后常以“否泰”指世事的盛衰,命運的順逆。比喻厄運終結(jié)而好運到來。
出處 東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時過于期,否終則泰。”
春秋時期吳越戰(zhàn)爭中,越國被打敗,屈辱求和。越王勾踐五年(公元前492年),勾踐和大臣文種、范蠡按照協(xié)議到吳國去做奴仆,大臣們都到浙江邊上去送行。文種、范蠡勸慰勾踐說:“古人云:‘處境如果不困厄,那么志向就不會遠大;形體如果不憂愁,那么考慮就不會深遠。’圣明的帝王、賢能的君主都會遭遇到災(zāi)難,蒙受到恥辱,他們身體被拘禁名望卻很崇高,身體受屈辱聲譽卻很榮耀,他們處在卑下的地位而不消沉,處在危險的時刻卻能安然處之。”又說到:“五帝盡管德行深厚,但還是遭受了洪水泛濫的憂患。周文王遭受欺凌和屈辱,身遭囚禁痛哭流涕,推演《易》而創(chuàng)六十四卦,時間過了一定的期限,厄運到極點就轉(zhuǎn)向了通達。諸侯都來救援文王,他的命運出現(xiàn)吉祥的征兆,最終起兵討伐仇人而奪得天下。現(xiàn)在大王雖然處在危難困厄之中,但誰能知道它就一定不是通達得志的征兆呢?”
后來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發(fā)奮努力,終于一舉戰(zhàn)勝吳國,吳王夫差自殺,勾踐得以稱霸諸侯。
近義 苦盡甘來
反義 樂極生悲
例句
在人的一生中,否極泰來的事時有發(fā)生。
上一篇:《后顧之憂》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下一篇:《吹毛求疵》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