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毛求疵》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吹毛求疵的拼音:chuī máo qiú cī
解釋 疵:毛病。本指吹開毛,尋找里面的毛病。現多用來比喻刻意挑剔過失或缺點。
出處 《韓非子·大體》:“古之全大體者……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
《韓非子·大體》論述了辦事應該著眼于大體,應當把握全局。文章說到,古代能保全大體的人,不以智巧干擾心境,不因私利拖累自身,把國家的治亂寄托在法律上,把是非的分辨寄托在賞罰上,把物體輕重的辨別寄托在秤具上。不違背天然的常理,不傷害人的真實感情,不吹開毛來挑剔里面的小毛病,不苛刻地考察難以知曉的隱秘。如果依照自然的規律,保全國家的法度,就會君子安樂太平而壞人停止作惡。淡泊少欲,安閑清靜,順應自然的法則,把握事物的大局,就能使人不去觸犯法律,這樣人們就沒有像魚兒失去水一樣的災禍,天下就很少有行不通的事情。
韓非是戰國末期韓國人,思維敏捷,才學超人,他的文章經常被人們竟相傳誦。有一次,他的《說難》《孤憤》被傳到了秦國,秦王(即后來的秦始皇)看了后說:“哎呀!我要是能見到此人并和他來往交游,死而無憾!”秦國于是發兵攻韓,韓國趕緊把韓非交給了秦國。秦國丞相李斯是韓非的同學,他嫉妒韓非的才能,就屢次中傷韓非,韓非就被關進了監獄。李斯隨后又派人給韓非送去毒藥,逼他自殺了。后人把他的文章編集在一起,就成了《韓非子》一書。
近義 求全責備
反義 寬宏大量
例句
他總喜歡吹毛求疵,與別人對著干。
上一篇:《否極泰來》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
下一篇:《唇亡齒寒》成語意思解釋與出處|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