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起蕭墻
孔子有兩個學生,分別叫冉有和子路。一天,兩人匆忙地從費邑趕回曲阜,向老師回報近況。當時兩人在季康子門下做事情,季康子是魯國勢力最強大的卿大夫,連魯哀公也不放在眼里。他盤踞費邑,決定攻占附近的小國顓臾,通過制造內亂,近一步壯大自己的軍事實力,把魯哀公趕下臺,取而代之。冉有、子路都參與了出征前的籌劃,卻擔心遭到老師反對而又不敢隱瞞,來到闕里孔宅前,就放慢了腳步,小心翼翼地走了進去。
見到老師后,冉有便搶先說:“季孫一家恐怕將要發動對顓臾不利的事情。”睿智的孔子一聽,馬上推測到了事情的原委,說:“這大概也是你們兩人的過錯吧。顓臾是先王分封的東蒙山的主管,并且就在我們魯國的領域之內,是魯君的附屬國啊,為什么要攻打它呢?”冉有趕緊解釋:“季康子執意這樣做,我們都不贊同,還苦苦勸阻,可是他不聽啊。”
孔子明白這是冉有故意推脫責任,便直接反問冉有:“你既然做了季康子的臣屬,主人面臨危險,你不提醒,主人快跌倒了,你也不攙扶,那么要你們這樣的臣屬有何用呢?虎豹從木籠里跑出來傷人,這不是飼養員的責任嗎?龜甲美玉朽爛在盒子里,還不是保管員的過錯嗎?季康子將要攻打附屬國顓臾,你和子路是推卸不了責任的。”
冉有進一步辯解說:“顓臾雖小,卻地勢險要,日漸強盛,又離費邑那么近,現在不去攻取它,將來一定會成為季氏子孫的后患。”
孔子莞爾一笑,說:“冉有啊,我最討厭那些想達到個人目的而編造理由的人,季氏的目的,是制造混亂,壯大自己,最后攫取王位。你們回去轉告他,我孔丘聽說過這樣的道理:掌管國家的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所以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如果這樣,遠方的人還不來歸附,就應該健全文明禮儀制度,把他們招引過來;既來之,則安之(招引過來以后,就要妥善地安頓他們)。現在你們兩個做季夫子的臣屬,遠方的人不歸附,你們不能用誠心善行把他們招引過來,國家將要分崩離析,而你們不能維護統一,卻要大動干戈,制造內亂,我擔心季康子的憂患并不在于顓臾,而在蕭墻之內。”冉有、子路恭敬地離開孔府。
孔子憂患“蕭墻之內”,意思是憂患在魯國宮廷內部,在季家自己兄弟之間啊。孔子時代的魯國,政治上處于動蕩變革之中,當時,魯桓公的后代季孫、孟孫、叔孫三大家族逐漸強大,魯國公室日趨衰敗。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魯國朝政,其中,季孫氏(季康子)勢力最大。
后來,季家兄弟果然發生了問題,所以后世內部發生禍亂,就用“禍起蕭墻”形容。
——《論語·季氏》
【故事啟示】 孔子的言語雖然入情入理,令人嘆服,卻難以遏制季康子的稱王野心,也挽救不了顓臾國的消亡和魯國的衰敗。不過,孔子通過對“季氏將伐顓臾”的評論,給后世留下了“分崩離析”“禍起蕭墻”“懷來服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既來之,則安之”等引人深思的哲理。
【成語釋義】 比喻禍亂從內部發生。蕭墻,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墻,用作屏風 , 比喻內部。
【活用例句】 何老爺過世后,何家人心不齊,終于~,因財產糾紛而發生血案。
【近義】 同室操戈、蕭墻之禍
上一篇:《破鏡重圓》出處與譯文翻譯,成語故事《破鏡重圓》意思解讀
下一篇:《秦晉之好》出處與譯文翻譯,成語故事《秦晉之好》意思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