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葉題詩是一個流傳很廣、影響很大的故事。最早的來源是晚唐人范攄《云溪友議》卷下《題紅怨》,記載了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說:
明皇代,以楊妃、虢國寵盛,宮娥皆愿衰悴,不備掖庭。常書落葉,隨御水而流云:“舊寵悲秋扇,新恩寄早春。聊題一片葉,將寄接流人。”顧況著作聞而和之。既達宸聰,遣出禁內者不少,或有五使之號焉。和曰:“愁見鶯啼柳絮飛,上陽宮女斷腸時。君恩不禁東流水,葉上題詩寄與誰?”
稍晚一些,孟棨《本事詩》(情感第一)也記下了顧況和詩的故事,與《云溪友議》大體相同:
顧況在洛,乘間與三詩友游于苑中,坐流水上,得大梧葉題詩上曰:“一入深宮里,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況明日于上游,亦題葉上,放于波中。詩曰:“花落深宮鶯亦悲,上陽宮女斷腸時。帝城不禁東流水,葉上題詩欲寄誰?”后十余日,有人于苑中尋春,又于葉上得詩以示況。詩曰:“一葉題詩出禁誠,誰人酬和獨含情?自嗟不及波中葉,蕩漾乘春取次行。”
顧況是唐代很有名的詩人,他和作葉上所題的詩可能實有其事。但是從《本事詩》和《云溪友議》的不同來看,一定有不少是藝術加工的東西。除了兩首詩的文字有些出入,如“將寄接流人”改成“寄與有情人”,就說得更為明快強烈了。《本事詩》還多出了一首詩,說是十幾天之后,又有人得到了有題詩的葉子,正是看到了顧況和詩之后再和作的,那就未免太巧了。不過《本事詩》并沒有說開頭題詩的是什么人,更沒有說和顧況有什么關系,結果如何。這是一篇很有詩意地小說,真實地表達了幽閉深宮的青年妃嬪的哀怨。《云溪友議》明白點出在唐明皇時代,楊貴妃一進宮,“三千寵愛在一身”了,大量的宮女不能也不敢再親近皇帝。所以唐代有很多宮怨詩,像“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長信怨》)、“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白居易《宮詞》)還是比較含蓄地,在哀怨中還對君王寄托著幻想。像元稹的《行宮》和白居易、元稹的《上陽白發人》等、那就是宮女們的血淚控訴了。《本事詩》里還記載了一個宮女寫詩夾在棉袍里發給了守邊的戰士,說到今生已過也,重結后身緣”,后來事情暴露,唐明皇居然把宮女嫁給了這個戰士。看來也是一篇浪漫主義的小說。這首題在落葉上的詩很可能是詩人擬作的,甚至就是顧況自己虛構的故事情節。《云溪友議》說:“既達宸聰,遣出禁內者不少。”也和把宮女嫁給邊防戰士一樣,大概是給皇帝臉上貼金。當然,放遣宮女的事是有的,不過還有許多宮女如《上陽白發人》所說,“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唯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
《云溪友議》記載的第二個故事,就進一步把它寫成了一個團圓喜劇,使宮女的無望的愛情幻想得到了意外的滿足。原文如下:
盧渥舍人應舉之歲,偶臨御溝,見一紅葉,命仆搴來。葉上乃有一絕句。置于巾箱,或呈于同志。及宣宗既省宮人,初下詔,許從百官司吏,獨不許貢舉人。后亦一任范陽,獲其退官,睹紅葉而吁怨久之,曰:“當時偶題隨流,不謂郎君收藏巾笥。”驗其書,無不訝焉。詩曰:“水流何太急,深官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這個故事大概是根據前一篇改寫的,時間挪到了宣宗朝,人物改成了盧渥,也實有其人。詩也不同了,“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說得比較含蓄。情節并不曲折,只是更巧了,題詩的宮人正好嫁給了拾到紅葉的盧渥,真是天作之合,如愿以償。雖然盧渥并沒有和詩回寄,宮女也沒有再寫詩題葉,情節還不如《本事詩》那么復雜,然而它已形成了一個婚姻巧合的喜劇故事。而且在細節上也把乾枯灰色的落葉(《本事詩》作大梧葉)改變為色彩鮮明的紅葉,就增添了歡樂喜慶的形象。從此紅葉為媒的情節結構就成型了。
五代十國時西蜀人金利用的《玉溪編事》,有一個侯繼圖故事(《太平廣記》卷一六○引),寫的是侯繼圖拾到一片秋風飄來的樹葉,葉上題有一首詩,他就把葉子藏了起來。五六年后他娶了一個姓任的妻子,談起這首詩,任氏說是她寫的。這個故事恐怕是摹仿盧渥故事寫的,只是流水送來的紅葉卻改成秋風吹來的枯葉,情節更為簡單,并無新意。
由五代入宋的孫光憲,在《北夢瑣言》卷九里記了一個李茵的故事,前半段也有紅葉題詩的情節。據《太平廣記》卷三百五十四所引的文字,比今本《北夢瑣言》更詳細一些:
進士李茵,襄州人。嘗游苑中,見紅葉自御溝流出,上題詩云:流水何太急,深官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后僖宗幸蜀,茵奔竄南山民家,見一宮娥,自云宮中侍書家云芳子,有才思。茵與之款接,因見紅葉,嘆曰:“此妾所題也。”同行詣蜀,具述宮中之事。
后面接著寫云芳子被內官田大夫遇上了。逼她跟他回去。她到前站就自縊而死,鬼魂又追上李茵,同居了幾年,最后有個道士看出李茵面有邪氣,云芳子才告辭而去。這個故事情節很曲折,前半段采用了盧渥拾葉的故事,時間又挪后到僖宗年代,而相遇的時機則在避亂的途中,更富于傳奇性。后半段云芳子自殺后鬼魂追上李茵,表達了生死不渝的愛戀,有些像《乾月巽子》的《華州參軍》和宋元話本《碾玉觀音》的構思。從情節結構說,這個李茵故事在所有紅葉題詩的小說中是最富有傳奇性的,而且是一個很動人的悲劇,可惜《北夢瑣言》的文筆過于簡潔,沒有寫成一篇震撼人心的傳奇。而原來記述這個故事的劉山甫《金溪閑談》,又沒有流傳下來。后世編寫紅葉題詩的戲曲作家,都根據《流紅記》加以鋪衍,就沒有注意到《北夢瑣言》的李茵故事,也許是反映了廣大觀眾喜歡看喜劇而不忍看悲劇的文化心理吧。
張實的《流紅記》確實是紅葉題詩故事的最完整的帶總結性的一篇小說,見于《青瑣高議》前集卷五,題下原注小標題: “紅葉題詩娶韓氏”。張實,字子京,原書署作魏陵人。魏陵這個地名不知何在,可能指鄴縣(河北臨漳)西魏武帝曹操的西陵。《綠窗新話》卷上《韓夫人題葉成親》,引作張碩《流紅記》。“實”和“碩”讀音相近,必有一誤,從字子京來看,和碩字的意義相應。作者的生平無從考查。
《流紅記》根據盧渥故事改寫。說是唐僖宗時期,儒士于 在秋天的晚上,看到御溝水里流下一片紅葉,上有題詩(詩同上引李茵故事)。于祐把紅葉收藏在書箱里,思念不止。也在紅葉題了兩句詩:“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放在御溝上流的水里,讓它流入宮中。旁人笑他傻,又有人贈他兩句詩:“君恩不禁東流水,流出宮情是此溝。”于祐考試不中,投靠到貴人韓泳門下當門客,韓泳又作主,把宮中放出來宮女韓夫人介紹給他。婚后韓氏在于祐的書箱發現了紅葉,大驚說:“這是我寫的詩,你怎么得來的?”于祐說明了情況。韓氏又說:“我也在水里得到了紅葉,不知誰寫的詩。”拿出來一看,就是于祐的詩。韓氏還說,她拿到了紅葉,又寫了一首詩藏在箱里:“獨步天溝岸,臨流得葉時。此情誰會得?腸斷一聯詩。”韓泳在宴會上對于祐、韓氏兩人說:“你們應該謝媒人了。”韓氏說:“我和于祐是老天作合。”她提起筆來又寫詩道:“一聯佳句題流水,十載幽思滿素懷。今日卻成鸞鳳友,方知紅葉是良媒。”黃巢起義時,唐僖宗逃到四川,韓泳命于祐帶著家童作前導,韓氏因原宮人的關系得見皇帝,皇帝就任命于祐作神策軍虞候。最后韓氏生了五子三女,兒子也都做官,女兒嫁了名門,自己以命婦終老。
《流紅記》對以往的故事作了不少加工,有一些新的創造,首先是把韓氏寫成了主要人物。從溝水里流出的詩先傳達了她的哀怨和愿望,引起了于祐的遐想,也引起了讀者的懸念。后來女主角正式出場,揭開了謎底,她還寫了兩首詩,第三首說“方知紅葉是良媒”,就點明了主題。后半篇著重寫韓氏的稱心如意,美滿結局。依靠她的裙帶風,于祐作上了官。韓氏夫榮子貴,身為命婦,還說她“治家有法度”,又似乎是一個格守禮教的賢婦了。不過,最早的葉上題詩故事,比較鮮明地表現了青年女子幽閉深宮的怨,如《云溪友議》的標題所揭示的“題紅怨”,不論是“舊寵悲秋扇,新恩寄早春”,還是“一入深宮里,年年不見春”,或者如顧況所和的“自嗟不及波中葉,蕩漾乘春取次行”等詩句,都比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帝王荒淫殘酷,把“三千佳麗”禁閉后宮以逞私欲的罪惡。現在把它改寫成了一個大團圓的喜劇,而且還一直寫到了生兒育女,青紫盈門,一家富貴,君恩浩蕩,那就不免表露了過多的庸俗觀念。
其次,《流紅記》的作者加強了詩筆。他除了襲用盧渥故事里的一首五言詩之外,又把顧況和詩中的“宮城不禁東流水,葉上題詩寄阿誰”兩句,分化成于祐的“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和別人的“君恩不禁東流水,流出宮情是此溝”。又加出了韓氏的一首五絕和一首七絕,篇末又附加宰相張濬所作的一首五古:
長安百萬戶,御水日東注。水上有紅葉,子獨得佳句。子復題脫葉,流入官中去。深宮千萬人,葉歸韓氏處。出宮三千人,韓氏籍中數。回首謝君恩:淚灑胭脂雨。寓居貴人家,方與子相遇。通媒六禮具,百歲為夫婦。兒女滿眼前,青紫盈門戶。茲事自古無,可以傳千古。
這是用詩的體裁又復述了一遍故事。雖然文字不多,但是講得很完整,可以說是一首比較簡明的敘事詩。《流紅記》里穿插了那么多的詩,近似詩話體的小說,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唐代傳奇中有這么一派,喜歡在文中夾雜詩歌。宋代人趙彥衛《云麓漫鈔》曾指出:“蓋此等文備眾體,可以見史才、詩筆、議論。”宋代傳奇小說又發展了這個特點,更加強了詩筆,而且也加了議論。《流紅記》的末尾就有一段議曰:“流水,無情也;紅葉,無情也。以無情寓無情,終為有情者得之,復與有情者合,信前世所未聞也。……”的確是一篇“文備眾體”的小說。不過,比起唐人傳奇來,通俗淺顯得多了。
再次,《流紅記》的篇幅擴展了,就因為添出了不少細節描寫。以往的記載都偏重在詩,像《本事詩》就是一部詩話性質的書,所以對故事情節的發展寫得不多。《流傳記》是一篇傳奇小說,開頭一段的描寫就比較細致:
唐僖宗時,有儒士于祐晚步禁衢間。于是萬物搖落,悲風素秋,頹陽西傾,羈懷增感。視御溝浮葉,續續而下。祐臨流浣乎,久之,有一脫葉差大于他葉,遠視之若有墨跡于其上,浮紅泛泛,遠意綿綿。祐取而視之,果有四句于其上。
如果把這一段和前引的幾篇記載比較一下,就可以看出《流紅記》在拾葉這一個細節上已經作了充分的鋪陳。對時間地點、環境、氣氛都交代清楚了。這在小說藝術上是一個進步。人物對話也很多,于祐的話里還引用到了小說的典故。他說:“吾聞牛仙客遇無雙之事,卒得古生之奇計。但患無志耳,事固未可知也。”可見作者對唐人傳奇是很熟悉的,因此隨口就引出《無雙傳》的典故。至于后面講到唐僖宗入蜀時任命于祐為神策軍虞候的情節,則是移值了僖宗宮人題詩寄金鎖的故事。《唐詩紀事》卷七十八載:
唐僖宗自內出袍千領,賜塞外吏士。神策軍馬真于袍中得金鎖一枚,詩一首云:“玉燭制袍夜,金刀呵手裁。鎖寄千里客,鎖心終不開。”真就市貨鎖,為人所告。主將得其詩,奏聞僖宗,令赴闕,以宮人妻真。后僖宗幸蜀,真晝夜不解衣,前后捍御。(這個故事《分門古今類事》卷十六引作《本事詩》,而今本《本事詩》不載。《詩話總龜》卷二十三引作《翰府名談》,馬真作馬直。)
這個故事與《流紅記》有一些相似之處,而神策軍馬真卻改變為神策軍虞候于祐了。于祐這個人物是從盧渥變化來的,又虛構出了韓夫人、韓泳等人物,擬托了張濬(唐代實有其人)的詩,這都是小說家的手法。
瘦竹翁(或作龐元英、誤)在《談藪》中指出“唐小說記紅葉事凡四”,他列舉了《本事詩》《云溪友議》《北夢瑣言》《玉溪編事》四種說法,最后說:“余意前三則本只一事,而傳記者各異耳。劉斧《青瑣》中有《流紅記》,最為鄙妄,蓋竊取前說,而易其名為于祐云。”他認為《流紅記》只是“竊取前說”,而沒看到它有不少新的再創作,未免太苛刻了。
在《流紅記》之后,還有王铚《補侍兒小名錄》所引的王鳳兒故事:
貞元中進士賈全虛者,黜于春官。春深臨御溝而坐,忽見一花,流至全虛之前,以手接之,香馥頗異,旁連數葉,上有詩一首,筆跡讖麗,言詞幽怨。詩曰:“一入深宮里,無由得見春。題詩花葉上,寄與接流人。”全虛得之,悲想其人,涕泗交墜,不能離溝上。街吏頗疑其事,白金吾,奏其實。德宗亦為感動,令中人細詢之,仍于翠筠宮奉思院王才人養女鳳兒者,詰其由,云:“初從母學《文選》《初學記》,及慕陳后主、孔貴嬪為詩。數日前臨水折花,偶為宮思。今敗露,死無所逃。”德宗為之惻然,召全虛授金吾衛兵曹,以鳳兒賜之,車載其院資,皆賜全虛焉。
這首“一入深宮里”的詩是根據《本事詩》的顧況故事改造的,又把時間挪到了德宗年代,男主角名叫賈全虛,顯然是假托的。《補侍兒小名錄》引書多數注明出處,這一條卻沒有注,有可能來源還早于《青瑣高議》。這個故事如此引人矚目,不斷化身出現,其翻版之多,在唐宋小說中是非常罕見的。也可以說明它確有潛在的魅力,傳奇性的情節和抒情化的詩歌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它的藝術特色。
紅葉題詩故事對后世的文學有深遠影響。如周邦彥〔掃花游〕詞“想一葉怨題,今到何處”,〔六丑〕詞“飄流處莫趁潮汐,恐斷紅尚有相思字,何由見得”,就是用御溝流紅葉的典故。《醒世恒言》第十三卷《勘皮靴單證二郎神》里說宋徽宗宮中出來的韓夫人聽說評話,說的就是唐朝韓夫人紅葉題詩的話本。元代白樸有《韓翠蘋御水題紅怨》雜劇,劇本已經失傳,從題目上可以知道韓夫人已經以翠 為名了。《盛世新聲》等曲選里保存了一套佚曲,還可以看出這本戲的主要內容。白樸對韓夫人收到于祐和詩的細節作了淋漓盡致的鋪演,更是富有新意創造。不妨摘引一些曲文來看:
〔快活三〕莫不是有誰人題詩在上溜頭,怎肯道是我干休?好教我廝傒廝倖苦追求,我與你親把河神咒。
〔鮑老兒〕展玉腕廝瑯瑯向水面上兜,更怕甚濺濕泥金衫袖。則這翠竹梢頭少個釣鉤,趁著這水勢向東流。我則見沖開錦鱗、驚飛綠鴨、蕩散白鷗;見題紅泛泛、隨風飐飐,順水悠悠。
〔古鮑老〕我這里探身在岸口,將紅丟丟葉兒綽在手。對著這向陽的日頭,濕浸浸水痕羅帕收。渾一似血染般胭脂透。是誰將巧計搜,全不怕官司窮究,將兩句詩聯就。
〔柳青娘〕誰曾道是趁逐,天賜這場廝迤逗。看了這詩中意投,必定是個俊儒流。裁冰剪雪忒慣熟。若得來雙雙配偶,盡今生共結綢繆。則這去年前紅葉上,紅葉上把詩修。
……
〔耍孩兒〕往常我守椒房耽寂寞捱昏晝,今日個更添上開心癥候。趁西風飄離了樹梢頭,送與我這一場閑悶閑愁。見了些翠裙鳳翅傷秋扇,聽了些絳幘雞人根曉籌,年年池館皆依舊。則俺這宮嬪年老,幾時得葉落歸秋?(據趙景深《元人雜劇鉤沉》)
這一折寫的是韓翠蘋在紅葉題詩一年之后才見到于祐題詩的紅葉,她從溝水里撈起了紅葉,喜出望外,載歌載舞,在唱詞里抒發她的心情,表達了她的愿望,“若得來雙雙配偶,盡今生共結綢繆”。然而她身在深宮,受到嚴密的禁錮,又怎能飛出牢籠呢?于是她又不勝慨嘆:“則俺這宮嬪年老,幾時得葉落歸秋?”這些心理活動和舞臺獨白,在小說里是根本沒有的。《流紅記》里只寫到韓夫人追述自己當時曾寫了一首二十個字的五言詩,非常含蓄,非常精練。在雜劇里白樸用戲曲語言刻畫了人物的性格,加強了細節描寫,對這個故事作了進一步的藝術加工,就成為一種新的文學作品了。古代的小說以情節曲折見長,而戲曲則除了情節之外,還要以辭藻華麗制勝。白樸的戲曲創作,在紅葉題詩故事的發展中起了奪胎換骨的作用,可惜的是全劇沒有流傳下來。
明代王驥德寫了一本《題紅記》的戲曲,全名作《韓夫人題紅記》,據說是根據元人雜劇改編的。作者在例目中說明:“傳中于生之字祐之,韓夫人之名翠屏,與侍兒之為玉英,皆雜得之元人諸劇中,不敢臆創。”看來有些情節還是沿襲了白樸的《題紅怨》雜劇,不過韓翠蘋卻改成韓翠屏了。《題紅記》全劇三十六出,第一出結尾有四句題目:“唐天子開籠放鳳,韓平章得婿乘龍;翠屏女怨題淥水,于狀元媒倩丹楓。”大體上已經把把劇情交代清楚了。
《題紅記》是明代傳奇的一部代表作,篇幅很長,頭緒很繁,從第二出起逐一介紹于祐和韓翠屏兩家人物出場,增添了不少枝節,主要的是韓泳成了韓翠屏的父親,官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韓翠屏被皇帝選入宮中,又未得恩寵,于是才有紅葉題詩的舉動。于祐是洛陽人,他辭別了父母進京應試,就演出了庭闈春宴、趣裝赴試、長安訪舊、南宮春試、曲江賜宴等一系列過場戲,而韓翠屏那邊,則有詔入長門、宮中春怨、御苑躬桑、金宮倦繡等劇情作為鋪墊,直到第十七出《霜紅寫怨》,才進入正題。第十八出《金水還題》一場里于祐回贈的詩,把《流紅記》里原詩的“葉上題詩寄阿誰”改成“葉上題紅寄阿誰”,卻有些費解。后半本寫韓翠屏僥幸被放出宮闈,回到家里,父親韓泳作主把她嫁給中了狀元的于祐。翠屏心中不愿,還寄希望于紅葉題詩的作者。于祐也對紅葉題詩的宮女保持著幻想,不樂意接受定婚的絲鞭。幸而韓泳的侄子韓偓是于祐的好友,從中說合,于祐也就同意了。新婚之夜,翠屏不理于祐,卻取出紅葉準備燒掉以絕念頭,于祐發現了隱秘,才知道她正是他要找的人。兩片紅葉。珠聯璧合,終于天從人愿、喜慶團圓。這一部分的劇情分明借用了《拜月亭》的情節結構,讓一對互不相識的情人被迫結婚,在絕望之中得到意外的滿足。
《題紅記》基本照搬《流紅記》的故事,但添出了不少閑文細節,最重要的一點是多出了父母之命,韓泳選定新科狀元作女婿,有些像《琵琶記》里的牛丞相,因而把男女主人公相愛之情沖淡了,尤其是把韓翠屏追求愛情自由的叛逆性格削弱了。《題紅記》的曲詞比較典雅清麗,據說也嚴守音律,但很少見場上演唱。這里摘引韓翠屏紅葉題詩一場戲中的幾首曲詞以示例:
〔二郎神〕清秋近,這些時看腰肢消盡。嘆風雨羊車無定準。凄涼金屋,阿嬌難賦長門。紈扇羞裁明月韻,誰待去摧殘胭粉。謾傷神,盡憑他愁腸斷送青春。
……
〔啼鶯兒〕御林紅樹交水濱,是丹楓乍經霜隕。忽西風暗度籬根,紛紛飄墮成陣。便教他青娥剪裁,也填不出這脂脂嬌韻。謾懷春,柔情千點,借你寄殷勤。〔又〕看枝頭紅葉一瓣春,他無情可會調引。便憑他千樹羅紋,空傳一段春恨。怕桃源難逢阮郎,枉費你錦腸千寸。倩波神,當胡麻一器,浮出武陵津。
〔黃鶯兒〕紅袖佛苔痕,蘸霜毫構思新,強將翰墨傳芳信。他曾酬麗情,他曾逢主恩。寫春愁棄把這片霜紅盡。謝殷勤,她將心事寄與有情人。
〔又〕彩筆寫回文,點蠅頭草又真。恰正是錦囊佳制口勾引。應教斷魂,空勞費神。愿風姨水伯齊幫襯。聽原因,姻緣簿里全仗你去做冰人。
《題紅記》對紅葉題詩的故事作了盡情的鋪敘,只就題詩這一個舉動就虛擬出那么多的唱詞和科白,在文采上不能不說是一次再創作。不過由于頭緒紛繁,在結構上顯得散漫,無怪徐復祚《三家村老委談》批評《題紅記》說:“獨其結構如持沙,開闔照應,了無線索。”
除了王驥德的作品,明代還有一本祝長生的《紅葉記》(一作《題紅記》),劇本已經失傳。據《曲海總目提要補編》所記載的劇情,與《流紅記》有不少差異的地方,如添出了吳子華、許春華另一對夫妻,作為陪襯。馀如韓夫人名翠瓊,與許敬宗的女兒春華,都被裴寂報名選入皇宮,又因韓泳罵了裴寂,二女被貶入上陽宮,后來皇帝發覺了他們的委屈,就放他們還家,并賜婚狀元于祐和探花吳子華。這本戲添出的頭緒更多,構思更為離奇,傳奇性更強了,不過與《流紅記》原作紅葉題詩的中心線索已有一定的距離,離開《云溪友議》里“上陽宮女斷腸時”的宮怨主題就更遠了。
上一篇:《徘徊孔雀東南飛》愛情文學賞析
下一篇:《情熾人化望夫石》愛情文學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