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藏之名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藏之名山:cáng zhī míng shān
詞源: 漢·司馬遷《報任少聊書》:“仆誠已著此書, 藏之名山,傳之其人, 通邑大都, 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 豈有悔哉!”
詞由: 司馬遷遭受宮刑出獄后, 任中書令。他的老朋友任安寫信給他,希望他利用經常接近皇帝的特殊地位,能舉薦賢才。司馬遷復信任安,在信中說: 自己以宦者之身而隱忍茍活, 是為了發憤著書。司馬遷胸中郁積著深深的不平, 他要把這個不平抒發在他的《史記》里。他以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被逐乃賦《離騷》, 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等古人著書立說勉勵自己, 寫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成一家之言”的書來。他說:“我把它寄藏在名山之中, 留傳給志同道合的人看,以廣泛流傳到社會上。這樣,我就算償還了受刑的恥辱了。就是我被碎尸萬段, 也一點兒不后悔?!?/p>
詞義: 把著作收藏起來, 藏到深山里去。比喻著書立說不是博取世人的贊譽, 而是為了傳給后代。
書證: 《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裴松之注引《典略》: “若吾志不果,吾道不行,亦將采史官之實錄,辯時俗之得失, 定仁義之衷, 成一家之言, 雖未能藏之名山, 將以傳之同好, 此要之白首, 豈可以今日論乎!”魯迅《序的解放》:“一個人做一部書, ‘藏之名山, 傳之其人’,是封建時代的事, 早已過去了。”
上一篇:成語《葑菲之采》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見異思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