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作法自斃》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作法自斃:zuò fǎ zì bì
詞源:《史記·商君列傳》:“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 ‘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詞由:戰國時候,衛國人衛鞅幫助秦國秦孝公進行了變法。衛鞅的改革,完全適應了當時秦國發展生產和軍事擴張的需要,所以十年之后,秦國的實力更加強盛了。因為他變法有功,秦孝公賜給他商邑作為封地,人們也因此稱他為商鞅。但是,變法得罪了一些王公貴族,所以秦孝公一死,那些反對他的人便到新國君秦惠王面前誣陷商鞅謀反。秦惠王當公子時曾與商鞅有隙,便下令逮捕他。商鞅被逼出逃,到邊關時天黑了,就找個客店住下來,那店主人不知道是商鞅,對他說:“按商君的新法規定,凡客人留店住宿的沒有證件,店主人要處死罪的。”這時商鞅聽了嘆息道:“想不到我制定的法令竟危害到自身了,真是自作自受了!”于是,他只得連夜逃奔魏國了。
詞義:自己立的法,反使自己受害。法:法律、法令。斃:死。比喻自作自受。
書證:宋·莊季裕《雞肋編》:“章誼宜叟侍郎,有田在明州,……嘆其賦重。從兄彥武在旁曰:‘此作法自弊(斃)之過也。’”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余德》:“余笑起,飛一巨觥;酒方引滿,蝶亦揚去。頃之,鼓又作,兩蝶飛集余冠。余笑云:‘作法自斃矣。’”
上一篇:成語《伯道無兒》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先入為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