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成都賣卜》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成都賣卜:chéng dū mài bǔ
詞源:《漢書·王貢兩龔鮑傳序》:“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為,卜筮者賤業,而可以惠眾人。有邪惡非正之間,則依蓍龜為言利害。與人子言依于孝,與人弟言依于順,與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勢導之以善,從吾言者,已過半矣。’裁日閱數人,得百錢足自養,則閉肆下簾而授《老子》,博覽亡不通,依老子、嚴周之指著書十余萬言。”
詞由:嚴光住在成都的時候,在街頭擺了個卜卦的攤子。他說:“這個事情雖然低下,但對眾人有好處。對來卜卦的人,我總是勸他們棄惡從善。對做兒子的說,要孝敬父母;對做兄弟的說,要和睦相處;對做官的說,要盡忠效力。”每天他只為幾個人卜卦,得到百來個錢,夠一天生活就行,余下來的時間就關起門來讀書,專心學習《老子》,凡是看過的書沒有不通達的。他運用老子、莊子的觀點寫了十多萬字的書。
詞義:嚴光在成都時靠賣卜為生。后用來比喻不做官靠自己的勞苦來維持自己的生活。亦作“君平賣卜”、“成都卜肆”。
書證:南朝·梁·庾信《奉和趙王隱士》:“霸陵采樵路,成都賣卜錢。”南朝·宋·劉秉《戊申年七夕五絕》之一:“世間縱有支機石,誰是成都賣卜人。”唐·杜甫《清明二首》之一:“虛霑周舉為寒食,實藉君平賣卜錢。”唐·李商隱《壬申七夕》:“成都過卜肆,曾妒識靈槎。”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并說這個人無家無業,只在茌平一帶不知一座什么山里住著,學著那嚴君平的垂簾賣卜。”
上一篇:成語《愚公移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手不釋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