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愚公移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愚公移山:yú gōng yí shān
詞源: 《列子·湯問》:“太行、王屋二山, 方七百里, 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 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 指通豫南, 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叩石墾壤,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鄹衅湔\, 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 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痹~由: 在冀州的南邊, 河陽縣的北邊,有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方圓七百里,高達數萬仞。北山有個老人,名叫愚公,年近九百。他的家正面對著這兩座大山。由于大山擋路,往來進出要繞很遠的路。因此,愚公就召集全家商量搬掉這兩座山。大家都紛紛表示贊成。于是,愚公就帶著兒孫們打石頭,挖土塊,干了起來,并用畚箕把土石運送到渤海岸邊。鄰居的男女老少都來幫忙,大家的勁頭很大。他們運一趟要一年時間。河曲地方有個叫智叟的老頭,譏笑愚公這樣干真是太傻了。愚公堅定地說:我的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而山不會再增高,挖一點就少一點,何愁挖不平呢?愚公他們仍然挖山不止。后來,愚公的誠意感動了上帝,便派了夸娥氏的兩個兒子——大力神背走了這兩座山。從此以后,從冀州的南邊直到漢水的南邊,再也沒有大山擋路了。
詞義:愚公搬走擋路的兩座山。比喻作事有堅定的決心,頑強的毅力,不怕困難。
書證:鄒韜奮《抗戰以來·淪陷區同胞的艱苦奮斗》:“真能為群眾謀利益的事情是沒有做不成,昔人稱‘愚公移山’等于神話,現在以‘人力移地’,竟成事實。”毛澤東《愚公移山》:“中國古代有個寓言,叫做‘愚公移山’?!?
上一篇:成語《驚心動魄》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成都賣卜》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