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В.勃羅多夫《身教言教》全文|賞析|讀后感
〔蘇聯〕В. 勃羅多夫
闔家三口兒圍坐在一張鋪著天藍色桌布的圓桌旁。爸爸在翻閱報紙,媽媽在繡座墊,八歲的維佳在看書。
“爸爸,我有個問題弄不清楚,”維佳突然向父親發問,“請你給我解釋一下,怎么有些人會吵嘴的?”
“這不難,”爸爸把報紙放置一旁說了起來,“打個比方,我們的房屋管理員與庭院清掃工之間有了意見……”
“沒有那回事!”媽媽打斷了爸爸的話,“房屋管理員與庭院清掃工相處得很好。”
“這是我舉個例子嘛。”爸爸辯解道。
“你不應該憑空瞎舉這樣的例子!”媽媽提高嗓門喊了起來。
“那就有勞你向孩子解釋解釋……”
“你總是把責任推到我的身上!”
“不是我推卸責任……是你愛找碴兒……”
“是我愛找碴兒?!”
“是的,是你……”
“不對,是你……”
“別吵了,”維佳插嘴說,“我明白了。”
(楊郁 譯)
選自《小說界》1984年1期
【賞析】 《身教言教》是蘇聯當代作家В·勃羅多夫的一篇內蘊豐富、寓意深刻的微型小說。它雖是現實生活海洋中的一朵浪花,萬紫千紅花圃里的一棵小草,卻使人聞到時代的氣息,意會到生活的哲理。
《身教言教》這篇微型小說, 真是“微雕藝術”, 全文不足三百字,故事情節十分簡單: 寫一個八歲的小學生維佳要父親解釋一下“怎么有些人會吵嘴的” 問題,父親就以房屋管理員和庭院清潔工之間有了意見作比方。不料維佳的母親打斷了丈夫的話,并且指責他“不應該憑空瞎舉這樣的例子”,接著夫婦倆爭吵起來。再也不用解釋,維佳終于明白了。
這篇微型小說格局雖小,然而結構精美。它采用場景式的表現藝術。小說一開始描寫了一個平和的家庭生活環境,一家三口圍坐在圓桌旁,“爸爸在翻閱報紙,媽媽在繡座墊,八歲的維佳在看書”。這場面恰似電影的特寫鏡頭,戲劇中的一個場景。然而,它是主體的,動態的,有其變化美。誰也不會料到,維佳一個十分平常的問題,居然“一石激起千層浪”。維佳的媽媽先是指出丈夫的舉例不符合事實,緊接著由事轉人,由彼及此。女方指責丈夫推卸責任,男方指責妻子愛找碴兒……辯解、指責、拉大嗓門喊……維佳父母突如其來、莫名其妙的爭吵雖然只有四個回合,一、二分鐘時間,卻把小說的情節推向了高峰,造成了激動人心的場景,同時充分顯露了人物的神態、動作、情緒、心理和性格特征,有著玩味無窮的藝術美。
這場景時間短、空間小,然而“微塵中有大千,剎那間見終古”。經過作者的精心設計,維佳的問題無疑成了導火線,頃刻之間家庭氣氛陡然緊張,出現了一個互不退讓,針鋒相對的夫妻爭吵場面。最后維佳大喝一聲“別吵了”,才戛然而止。小說在這里留出一片讓讀者遐想的領地:維佳為什么會提出這個問題?是他平時經常聽到父母爭吵而有意發問,還是無意而為?維佳這個小問題怎么會引起軒然大波:是他父母按捺不住而借題發作呢,還是習以為常? 若是這對夫婦貌合神離,那究竟是何原因?將來結局會怎樣……讀者不難從這對夫婦的爭吵“辨出已成過去的部分,也可以看見將來發生的部分”(羅丹語)。這就是這個現實生活中的小插曲、小場景在量上遠遠大于文字篇幅的意蘊所在。其二,在質上。小說結尾維佳說“我明白了”,與開篇問題前后呼應,作者又賦予一個發人深省的篇名——《身教言教》,因而,小說不僅涉及了道德題材,而且涉及了青少年教育問題。俄羅斯聯邦作協理事會主席C·米哈爾科夫在1977年“巡回會議” 的開幕詞中指出“對年輕一代進行道德教育越來越成為一項首要任務”,同時“也應當關心一下自己的道德面貌”。 微型小說《身教言教》無疑是這一題材最生動、 最鮮明的寫照。
《身教言教》篇幅雖小,卻一波三折,內蘊豐富。它確是一篇發人深思、給人啟迪的微型佳作。
(李明敏)
上一篇:《走鋼絲》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進城·出城》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