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寵辱不驚》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寵辱不驚:chǒng rǔ bù jīng
詞源:《新唐書·盧承慶傳》:“初承慶典選,校百官考。有坐漕舟溺者承慶以‘失所載,考中下’;以示其人,無慍也。更曰‘非力所及,考中中;亦不喜。承慶嘉之曰‘寵辱不驚’,考中上。其能著人善類此。”
詞由:唐太宗時,盧承慶擔任對官吏的考績評功的工作。有一天,有一個負責運糧的官吏,在運糧途中出現了糧船沉沒的事故,盧承慶評了他“中下”。他既沒有不滿,也沒有不安的情緒。盧承慶想了想,在途中遇到大風大浪,他一個人也實在挽救不了,認為評為“中下”有失公允,就改為“中中”。他仍然是平靜得很,既不高興,也不酬謝。盧承慶非常稱贊這個人的風度,說他是受寵不驕,受辱不餒,又把“中中”改為“中上”。
詞義:得到寵愛、受到恥辱都情緒正常,一點也不波動。寵:寵愛。比喻把個人的得失置之度外。亦作“寵辱無驚”。
書證: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一:“伯牙道:‘如此大孝,一發難得。’ 二人杯酒酬酢了……會。子期寵辱無驚,伯牙俞加敬重。”寵辱無驚 chong ru wu jing“見寵辱不驚”
上一篇:成語《守株待兔》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害群之馬》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