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守株待兔》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守株待兔:shǒu zhū dài tù
詞源:《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詞由:宋國有個耕田的人,他耕的田中有段露出地面的枯樹根。一次,有一只兔子奔跑過來,撞在枯樹根上,碰斷了脖頸死去了。這個耕田的人拾起已經死去了的兔子,扔掉手中的農具,守在枯樹根旁,希望再拾幾只跑來撞死的兔子。兔子再也拾不到了,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笑話。
詞義:原是韓非對墨守陳規者的諷刺,意思是說,用古代君主堯、舜、禹、湯、文、武的政治制度,來治理“當今之世”是不會有好效果的,就象宋國的在枯樹根旁邊等兔子的農夫一樣, 只能成為笑料。株: 露出地面的樹根。后比喻不主動努力爭取, 而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
書證: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四回:“吾料兄必定出身報國, 豈是守株待兔之輩。”
上一篇:成語《寧戚飯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寵辱不驚》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