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寒而栗》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不寒而栗:bù hán ér lì
詞源: 《史記·酷吏列傳》 : “是日皆報殺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猾氏佐吏為治。”
詞由: 西漢時期, 有個官吏名叫義縱, 為人十分兇惡殘暴。他在擔任定襄太守時, 發現這里秩序非常混亂, 犯罪分子的活動十分猖獗, 便斷然采取嚴厲措施。從在監獄服刑的罪犯中挑出二百多名犯了重罪的人, 又逮捕了二百余名到監獄探望這些重犯并幫助這些重犯解脫桎梏的人, 判以相同的罪名, 將他們一并斬首。這一天, 定襄城內都在談論義縱一天殺死四百多人這件事。這時雖然天氣并不寒冷, 不少人卻害怕得渾身發抖。
詞義: 不寒冷而發抖。栗:通“慄”,因畏懼而發抖。形容恐懼到了極點。
書證: 《漢書·楊惲傳》 :“下流之人, 眾毀聽歸, 不寒而栗。”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他們每逢年終結帳一次, 就吃驚一次,說: ‘咳,又虧了!’這種人因為他們過去過著好日子, 后來逐年下降,負債漸多, 漸次過著凄涼的日子,瞻念前途, 不寒而栗。” 巴金《第二次的解放》:“想到那些陰暗的日子,我真是不寒而栗!”
上一篇:成語《不名一錢》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不知人間有羞恥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