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巧言令色》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巧言令色:qiǎo yán lìng sè
詞源:《尚書·皋陶謨》:“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詞由:傳說舜做首領(lǐng)的時候,皋陶和禹曾經(jīng)一起討論治理國家的大事。皋陶認(rèn)為:按照先王之道處理政務(wù),就能管理好國家,大臣之間也才能團(tuán)結(jié)一致,同心同德。禹問:“但如何才能做到這樣呢?”皋陶說:“這就應(yīng)該嚴(yán)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努力提高品德修養(yǎng),待人寬厚仁慈,同時也要使他們賢明起來,輔助首領(lǐng)治理國家。”禹聽了非常佩服皋陶。皋陶接著又說:“還有,怎樣用人也非常重要,一定要做到知人善任。”禹說:“這也很好!知人善任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才能用人得當(dāng)。如果能做到這一點(diǎn),又何必害怕那些花言巧語、善于討好的人呢?”
詞義:嘴上說得好聽,臉上裝得和善。巧言:好聽而虛偽的話。令色:討好別人的表情。
書證:《論語·學(xué)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明·施耐庵《水滸》第六十四回:“分明草賊,替何天,行何道,天兵在此,還敢巧言令色。”徐遲《郭沫若、屈原和蔡文姬》:“董祀被寫得高尚;而周近則真正的小人,巧言令色,誣陷是他的專長。”
上一篇:成語《居安思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差強(qiáng)人意》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