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勵精圖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勵精圖治:lì jīng tú zhì
詞源:《漢書·魏相傳》:“宣帝始親理萬機,厲精為治,練群臣,核名實。”
詞由:公元前74年,大將軍霍光迎立劉詢為漢宣帝。由于宣帝年幼,一切朝政大事由霍光決定。同時霍家已封三侯。可是,霍光的老婆霍顯還不滿足,勾結御醫淳于衍毒殺許皇后,想使自己的小女兒成了皇后。霍光死后,御史大夫魏相建議漢宣帝逐步削弱霍家的權力,霍顯毒殺許皇后的事漢宣帝也知道了,于是就罷免霍氏三侯,拜魏相為丞相。霍氏擬借太后的命令殺死魏相、廢棄漢宣帝。漢宣帝先發制人,將霍氏滿門抄斬。漢宣帝決心革除弊政,力圖把國家治理繁榮富強。他親自聽取大臣們的匯報和請示,并對他們進行考察是否稱職。
詞義:振奮精神,設法把國家治理好。勵:奮勉;圖:設法;治:治理。
書證:《宋史·神宗紀贊》:“不治宮室,不事游幸,厲精圖治,將有大為。”元·馬致遠《青衫淚》楔子:“勵精圖治在勤民,宿弊都將一洗新。”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二回:“合屬官員得信之余,一齊上院叩賀,不消細說。從此以后,他老人家更打起精神,勵精圖治。”
上一篇:成語《剪發待賓》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北門鎖鑰》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